[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书写笔的握姿矫正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529657.1 | 申请日: | 2016-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54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蒋峥嵘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峥嵘 |
主分类号: | B43K23/008 | 分类号: | B43K23/0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7 | 代理人: | 胡朝阳,尹彦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书写 矫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书写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书写笔的握姿矫正器。
背景技术
正确的握笔姿势讲究:“—抵二压三衬托”,“一抵”是指用中指的指甲根从笔杆的下方将笔从下往上抵住,笔杆留出一寸长的距离,一般是在旋笔刀旋出锥形的根部。“二压”是指用大拇指从里侧、食指从外侧将笔捏紧后往下轻压,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平齐,中指弯曲内收,这样捏时指肚面大,肉软且厚,不用费很大力气就能将笔握紧。“三衬托”是指无名指、小指略弯曲成前后状,两指成一平面贴于桌面,再加上掌侧要贴实桌面,从而将中指及整个笔托起,形成既稳且活的握笔姿势。正确握笔姿势的要领并不难懂,但往往因学生长期养成的错误握笔习惯,纠正起来十分困难。
现有纠正握笔姿势的产品主要有矫正笔和握姿固定器。矫正笔上通常采用在笔杆上设置凹槽的方案从而限定拇指、食指及中指的位置,达到矫正握姿的目的,但这种方案的问题在于握笔时中指并非指头触笔,而是中指的侧边从笔杆的下方将笔从下往上抵住,因此使用设有凹槽的矫正笔很难养成正确的握姿习惯。握姿固定器通常设计成笔套的形式,安装在笔杆上之后,矫正握姿,但握姿固定器往往体积较大,重量也较大,一方面不便于中小学生持握,另一方面,如果书写时,将笔从空间压到纸面的是靠大拇指下压,而这个压力多数时间是大拇指直接压在中指上,长时间使用容易导致书写疲劳,手指酸痛,中指生出老茧甚至中指生理形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书写笔的握姿矫正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握姿矫正产品不满足人体工程学原理,在书写过程中指间相互挤压容易造成书写疲劳、手指生茧以及书写控笔的速度慢、灵活度低、不流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用于书写笔的握姿矫正器,包括设于书写笔笔杆不同侧面从上至下顺次分布的拇指限位块、食指限位块和中指限位块,所述食指限位块为设于笔杆一侧并与笔杆轴向垂直的板状件;所述拇指限位块和中指限位块分别位于所述食指限位块两侧,且所述拇指限位块与中指限位块上设有开口方向相反的用于容纳手指的凹陷部。
进一步,所述拇指限位块由两块分别与所述笔杆的轴向方向平行和垂直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拼接而成,两块板的侧边与笔杆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在连接处为平滑的曲面。
进一步,所述中指限位块为一与中指指端贴合的曲面板,所述曲面板侧边与笔杆连接。
进一步,所述食指限位块上方的笔杆外壁设有一与食指限位块垂直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表面为内凹弧面。
进一步,所述书写笔为钢笔或中性笔,所述握姿矫正器与书写笔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所述书写笔为铅笔,所述握姿矫正器为设于铅笔笔杆外部的可拆卸笔套。
进一步,所述中性笔的笔头为弯曲笔头。
进一步,所述可拆卸笔套内设有一圆筒,所述圆筒的内壁设有使所述可拆卸笔套只能朝一个方向沿着笔杆轴向运动的倒刺扣。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握姿矫正器在书写笔笔杆的不同位置分别设计了中指限位块、食指限位块和拇指限位块,通过中指限位块、食指限位块和拇指限位块可以有效的限制中指、食指和拇指的位置,规范使用者书写时的用笔习惯,从而纠正错误的握笔姿势,养成规范、科学的握笔姿势。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中指限位块、食指限位块和拇指限位块体积较小,重量较轻,而且中指限位块、食指限位块和拇指限位块的形状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书写的舒适度、灵活度、缓解书写疲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正面视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右侧视图;
图3为图1实施例的左侧视图;
图4为图1实施例的俯视角度视图;
图5为图1实施例的仰视角度视图;
图6为使用图1实施例时的正面视图;
图7为使用图1实施例时的右侧视图;
图8为使用图1实施例时的左侧视图;
图9为使用图1实施例时的俯视角度视图;
图10为使用图1实施例时的仰视角度视图;
图11为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图;
图12为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图;
图13为实施例三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峥嵘,未经蒋峥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5296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嵌入式可编程循迹机器人
- 下一篇:提高涂胶工业机器人涂胶精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