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脑电采集传感器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1620303667.3 | 申请日: | 2016-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76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胡斌;赵庆林;李健芃;蒋花;薛仲;周爽爽;李志学;曹贯华;郝雁嵘;李红倩;林文华;郭欣;李晋豫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478 | 分类号: | A61B5/047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30 | 代理人: | 赵永强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采集 传感器 外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生物电信号采集的电极传感器外壳的设计及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电信号是最主要的人体心理参数之一,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病人监护和临床诊断等。近年来,脑电活动已广泛应用于体育训练、思维控制技术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等领域。在诸多这样的应用中,便携式脑电采集生物传感器成为必然,因此,便携式脑电生物传感器应达到高效与便携性,易用性,并适合于复杂的环境。
医院用的脑电采集仪,需要专人操作,而且需要屏蔽环境,而现在出现的有些采集脑电传感器设备,不容易本人操作,在采集过程中电极容易脱落,且不具备可穿戴的功能,为操作带来很大困扰等。因此现有技术上,主要缺点归结为:1.医用脑电采集仪,设备复杂,成本高,需要专人负责采集。2.部分普通脑电采集仪,缺少可穿戴功能,设备不稳定,且外型不美观,不易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固定便携式脑电采集传感器的外壳。该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可穿戴功能,使传感器稳固地放置在头部,同时采集电极也在头带和本装置固定槽的作用下更加稳定不易脱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脑电采集传感器的外壳,包括:
固定电极的固定座、开关复位键、头带、头带卡扣和头带卡扣卡槽,所述固定座包括安装电路板的壳体、壳盖、固定支架以及电极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支架侧面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有固定柱和电极金属片,电极线一端连接电路板,另一端连接电极金属片,电极线通过缠绕固定柱固定在固定槽内;第一电极包括电极触头,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极触头可安装在固定槽内并与电极金属片相偶合,实现第一电极与电路板之间传递信息;所述开关复位键,位于安装电路板的壳体侧面,所述头带穿过头带卡扣卡槽通过头带卡扣固定将整个脑电采集传感器及脑电传感器外壳固定在使用者头部。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采用绝缘材料制作。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防潮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该装置可将电极稳定固定在头部不易脱落,而且携带方便,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盖,2、壳体,3、固定槽,4、固定柱,5、头带卡扣卡槽,6、头带,7、开关复位键,8、电极金属片,9、电极触头,10第二电极,11、第一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脑电采集传感器外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便携式脑电采集传感器外壳,包括固定电极的固定座、开关复位键7、头带6、头带卡扣和头带卡扣卡槽5,所述固定座包括安装电路板的壳体2及配合使用的壳盖1通过环形固定支架与固定槽3连接,所述固定槽内设有固定柱4和电极金属片8,电极线一端连接电路板,另一端连接电极金属片8,电极线通过缠绕固定柱固定在固定槽内,电极金属片8通过圆形固定槽固定在槽内,第一电极包括电极触头9,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极触头9可安装在固定槽内并与电极金属片8相偶合,实现第一电极11与电路板之间传递信息,可将第一电极11采集的信息传递给电路板;第二电极10通过头带6固定,第二电极10通过电极线将采集的信息传递给电路板,用于开启和关闭传感器以及其复位功能的开关复位键位于安装电路板壳体2的一侧,所述头带穿过头带卡扣卡槽通过头带卡扣将整个脑电采集传感器及脑电传感器外壳固定在使用者头部,传感器可通过复位键7完成开启、关闭和复位功能。
此实用新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可穿戴功能,使传感器稳固地放置在头部,同时采集电极也在头带的作用下更加稳定不易脱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3036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拉放辅助装置
- 下一篇:一种实现互动翻转课堂教学系统的实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