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217044.4 | 申请日: | 2016-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66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康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焊接 夹具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围的加工设备及加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 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前围一般由前围外板、前围内板和加强梁三部分焊接而成,一般 焊接顺序是:首先是将前围外板放置到夹具上,夹紧定位好后,再分别放 置前围内板和加强梁最后夹紧,之后进行焊接操作,完成焊接后打开所有 夹钳,取出焊接好的汽车前围即可。
前围外板和加强梁结构简单,易于定位夹紧,而前围内板结构非常复 杂,不容易实现自动定位夹紧,一般需要人工辅助。
由于前围内板结构复杂,不易实现自动夹紧,现有技术在定位前围内 板时采用手动夹钳结构,其他如前围外板和加强梁采用气动自动控制。图1 为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 有技术中涉及的汽车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100中,气源101通过气源处 理三联件102的处理,将气体中的杂质、水分等去除,气压转变成夹具额定 工作压力值。第一步将前围外板放置到夹具上,按下按钮阀103使得气控阀 104处于左位,即图示状态,此时气缸108的下进气口进气,气缸108夹紧, 前围外板被定位夹紧。第二步是将加强梁放置到相应位置上,按下按钮阀 105使得气控阀106处于左位,此时气缸109的下进气口进气,气缸109夹紧, 加强梁被夹紧。第三步是将前围内板放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操作三个手动 夹钳110将前围内板定位夹紧。第四步,操作人员使用焊枪进行焊接工作, 直至焊接完成之后,按下按钮阀107,此时两个气控阀104、106感应到按钮 阀107的控制信号同时处于右位工作状态,气缸108和气缸109的上进气口进 气,气缸108和气缸109同时打开,人工操作手动夹钳110将其打开,取出焊 接好的前围即可。
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存在如下缺点:
1、定位夹紧前围内板完全手动夹紧,工作效率较低;
2、各动作之间没有互锁功能,容易误操作,损坏工作或有安全隐患;
3、手动夹紧的效果不好,夹钳随时可以松动,最终导致汽车前围的焊 接质量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以解决 现有技术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隐患,提高焊接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其中,包括: 气源、用于夹持前围外板的第一气缸、用于夹持加强梁的第二气缸、用于 夹持前围内板的第三气缸、第一按钮阀、第二按钮阀、第三按钮阀、第四 按钮阀、第一气控阀、第二气控阀、第三气控阀和第四气控阀;
所述气源分别与所述第一按钮阀的输入端、第一气控阀的输入端、第 二气控阀的输入端、第三气控阀的输入端、第四气控阀的输入端以及第四 按钮阀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按钮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控阀的左位控制端口相连,所 述第一气控阀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缸的下进气口相连,所述第一气 控阀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缸的上进气口相连;
所述第二按钮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气控阀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 第二按钮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气控阀的左位控制端口相连;所述第二气 控阀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气缸的下进气口相连,所述第二气控阀的第 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气缸的上进气口相连;
所述第三按钮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气控阀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 第三按钮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气控阀的左位控制端口相连,所述第三气 控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气缸的下进气口相连;
所述第四气控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气缸的上进气口相连;
所述第四按钮阀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控阀的右位控制端口、所 述第二气控阀的右位控制端口、所述第三气控阀的右位控制端口和所述第 四气控阀的左位控制端口相串连。
如上所述的汽车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 一气控阀和所述第二气控阀均为五口二位阀。
如上所述的汽车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 三气控阀和所述第四气控阀均为三口二位阀。
如上所述的汽车前围焊接夹具的气路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 一气缸的数量是四个,所述第三气缸的数量是三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2170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轮辋拼焊用对开式焊接夹具
- 下一篇:新型自动环保焊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