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吊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84975.9 | 申请日: | 2016-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1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井维东;胡惠龙;齐宁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7/14 | 分类号: | B66F7/14;B66F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式 吊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桥梁预制梁张拉时悬挂千斤顶的吊装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吊装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用预应力施工吊装支架的门式框架构造,包括两个短支柱和两个长支柱,短支柱放置在桥梁的主梁之上,防止千斤顶在使用过程中,引起整个支架的侧翻,但当千斤顶移动至两支柱之间时,由于千斤顶过重,使用过程中两支柱之间因缺乏支撑力会引起支架摇晃,造成施工不便,影响施工人员的安全。另外,在施工过程时,预制场在张拉过程中千斤顶所产生的预应力,容易使吊装支架发生锚具脱落,击伤人体。并且现有技术的吊装支架体积较大,在张拉完一束预应力筋时,难以移动到下一束预应力筋位置,造成施工的很大不便。因此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吊装支架的稳定,防止千斤顶所产生的预应力在张拉过程中造成的锚具脱落,保证人员安全,提高施工的便利性,传统的预应力施工吊装支架需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吊装支架,解决了千斤顶在使用时因支撑力不够,横杆受力不均造成整个支架摇晃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在张拉过程中,千斤顶所产生的预应力,容易使锚具脱落击伤施工人员的问题,并在支架底部添加移动装置,解决支架在施工过程中移动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吊装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门式框架,由上、下两横杆连接,所述的上横杆上部通过连接器设置滚轮装置沿其长度方向滚动,所述的连接器下部连接轨道梁一端,轨道梁另一端连接立柱,所述的立柱右侧设置一单轨小车在轨道梁上滑动,所述的单轨小车下部通过吊链连接千斤顶。
所述的门式框架包括立杆和连接杆,支柱和立杆设置为空心结构,支柱和立杆下方设置有底座,底座表面垂直设置有套接于支柱和立杆内部的螺杆,螺杆上设置有与其相配合的螺母,支柱和立杆底端支承于螺母上表面。
所述的轨道梁右端下设置吊环,吊环下部连接牵引锁链。
所述的立杆中的外侧立杆设置插槽,插槽内插入板状结构,所述的板状结构设置于外侧立杆之间。
所述的板状结构为钢板或竹胶板或木板。
所述的门式框架的连接杆下设置平台。
所述的立杆对应的底座下方设有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既保证千斤顶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稳定的支撑力,保证吊装支架的稳定性。又减少其使用过程中预应力张拉时,锚具脱落击伤施工人员的危险性。并增加万向轮使支架在张拉完一束预应力筋时,容易移到下一束预应力筋位置,使用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轨道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吊装支架,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式吊装支架,该移动式吊装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门式框架,所述的门式框架包括两个立杆5,上下两个连接杆16和两个底座9构成,所述的立杆5为空心结构,底座9表面垂直设置有套接于立杆5内部的螺杆10,螺杆10上设置有与其相配合的螺母7,立杆5为空心脚手杆结构,内径稍大于螺杆10直径,立杆5底部支承在螺母7上,可随着螺母7升降高度。连接杆16为钢管,连接杆16端头为管封板和连接板。连接杆16端头的连接板与立杆5连接。
如图2所示,两个门式框架的顶部之间通过两上横杆2连接固定,下部通过两下横杆20连接固定,所述上横杆2和立杆5之间设置有斜撑19,所述斜撑19为钢管,保证上横杆2和立杆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上横杆2的上部设置滚轮装置1,滚轮装置1固定于两连接器3之间,连接器3包括侧钢板和底板,连接板的侧钢板上设有恰好使滚轮滚轴放置的小孔,滚轴两侧设置于连接器的两侧板的小孔内,两个连接器3侧钢板长度正好覆盖至上横杆2底部,连接器3的底部设置两个小孔连接轨道梁4上部,当滚轮装置1在上横杆2前后移动时,连接器3和轨道梁4随滚轮装置1前后移动,同时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849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