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插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54843.1 | 申请日: | 2016-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86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发文;江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宇顺种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A01G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6005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秧苗 育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稻育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插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育秧方式是直接将种子撒在土壤里,这种方法适用于人工插秧,而目前插秧以逐步向机械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育秧方式不能满足机械插秧对秧苗规律、均匀分布的要求,而现有育秧盘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整体偏软,在机械播种时又没有将其稳定固定在播种装置上的装置,播种过程中育秧盘极易产生晃动,导致播种不均,而起秧时,人工将育秧盘搬至插秧机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秧盘因受力不均变形,导致秧苗散落的情况,另外,现有育秧盘的挡边与育秧盘整体连接,不利于秧苗与育秧盘的分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播种均匀、秧苗与秧盘易于分离、适用于机插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机插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包括矩形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盘包括纵向和横向等间距经纬排列的秧穴和网格,所述秧穴为上大下小的椎体钵,秧穴的上部通过网格连接成一整体,秧盘相对的两侧有向外延伸的边沿,以方便搬运,秧盘的四边均设有挡边,所述挡边可翻转,挡边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外箍,育秧时将挡边竖起,用外箍进行固定,起秧后将秧苗与秧盘分离时,取下外箍,翻开挡边,便于秧苗与秧盘分离,同时秧盘还可重复使用,秧盘的底部在网格位置设有横向和纵向的加强筋,加强筋的设置增强了秧盘的稳固性,避免机械播种时秧盘产生晃动,导致播种不均。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机插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所述秧穴的内表面及网格的上表面还设有一层可降解无纺布,土壤不与秧穴直接接触,可减小秧苗与秧盘分离时的阻力,可降解无纺布随秧苗一起插入稻田中,既保护秧苗根系,又不会污染环境。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机插水稻的育秧装置,所述秧盘的四角均设置有限位挡片。
本实用新型技术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可翻转的挡边,插秧时,易于对秧苗与秧盘进行分离,在秧盘的底部的网格位置设有横向和纵向的加强筋,增强秧盘稳固性,保证了机械播种均匀,且在秧盘相对两侧设置向外延伸的边沿,方便搬运秧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拆除外箍翻开挡边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及图2,矩形秧盘1包括纵向和横向等间距经纬排列的秧穴2和网格3,秧穴2为上大下小的椎体钵,秧穴2的内表面及网格3的上表面还设有一层可降解无纺布,秧穴2的上部通过网格3连接成一整体,秧盘1相对的两侧有向外延伸的边沿4,秧盘1的四边均设有挡边6,挡边6可翻转,挡边6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外箍7,秧盘1的底部在网格2位置还设有横向和纵向的加强筋8,秧盘1的四角均设置有限位挡片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育秧时,将挡边6竖起,用外箍7进行固定,然后向秧盘1内填充土壤后播种,起秧时,将秧盘1人工搬移至插秧机,边沿4的设置方便搬运,插秧前将外箍7拆下,翻开挡边6,便于秧苗与秧盘1的分离。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上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宇顺种业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宇顺种业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548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稻营养土的加工装置
- 下一篇:用于营养钵机的上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