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38340.5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30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黄卫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卫林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200 江苏省镇江市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质 cod 在线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5%,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各种污染物源源不断地被排到了河水中,导致水质量的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水质监测作为污水防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化学需氧量能够反映水资源被污染性物质的破坏程度,若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值较高,污染物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就越多,这就会导致水体的缺氧,进一步造成大量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同时引发水中的厌氧菌大量地繁殖,加快了水质恶化程度。
现有的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大多依据国标法,采用重铬酸钾法或高锰酸盐指数法,在高温回流的条件下实现,水样消解周期长,运行成本高,所添加的化学试剂存在二次污染,因此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特提供了一种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
一种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臭氧发生器1和去离子水2,其中:所述臭氧发生器1产生的臭氧经臭氧浓度传感器11、气体流量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3、压力传感器14后进入到石英玻璃反应管3的底端,并通过石英玻璃反应管3、电磁阀Ⅰ4进入到尾气吸收池5;去离子水2经注射泵21和过滤器22后进入到石英玻璃反应管3的顶端,并通过石英玻璃反应管3、电磁阀Ⅱ6进入到废液池7;所述臭氧发生器1、电磁阀Ⅰ4、注射泵21和电磁阀Ⅱ6分别连接于单片机控制器8;所述臭氧浓度传感器11、气体流量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3、压力传感器14分别通过数据采集器9连接于单片机控制器8。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石英玻璃反应管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紫外灯,所述紫外灯的功率为30W。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石英玻璃反应管3的底部设置有针孔式曝气管,针孔式曝气管将臭氧以气泡的形式进入到石英玻璃反应管3。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此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操作简便、快速高效、检测精度高,能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即可实现的水质COD的在线检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此水质COD在线检测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1和去离子水2,臭氧发生器1产生的臭氧经臭氧浓度传感器11、气体流量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3、压力传感器14后进入到石英玻璃反应管3的底端,石英玻璃反应管3的底部设置有针孔式曝气管,针孔式曝气管将臭氧以气泡的形式进入到石英玻璃反应管3,并通过石英玻璃反应管3、电磁阀Ⅰ4进入到尾气吸收池5。气泡的形式的臭氧能与去离子水2充分的接触,从而达到快速的检测。
去离子水2经注射泵21和过滤器22后进入到石英玻璃反应管3的顶端,并通过石英玻璃反应管3、电磁阀Ⅱ6进入到废液池7;石英玻璃反应管3的左右两侧5cm处设置有一台紫外灯,紫外灯的功率为30W,石英玻璃反应管3能受到充分均匀的紫外光照。同时过滤器22配备5umpp过滤芯,能够将过滤去离子水2中的杂质,使得检测的精度更高。
臭氧发生器1、电磁阀Ⅰ4、注射泵21和电磁阀Ⅱ6分别连接于单片机控制器8;臭氧浓度传感器11、气体流量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3、压力传感器14分别通过数据采集器9连接于单片机控制器8。单片机控制器8实时监测各个传感器的采集到的信息,并控制臭氧发生器1、电磁阀Ⅰ4、注射泵21和电磁阀Ⅱ6,实现了快速高效的水质COD的在线检测。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并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与权利范围,凡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内容相同或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卫林,未经黄卫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383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