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20138217.3 | 申请日: | 2016-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9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 发明(设计)人: | 曾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奇 |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施工 事故 中的 快速 逃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逃生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经过山区时普遍采用隧道穿越。由于地质复杂、施工方式不当,隧道施工期间经常发生塌方事故。目前的隧道施工主要采用人工钻爆法作业,救援技术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具体体现为施工人员的自救条件和能力还相当薄弱,无法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救援时往往通过敲击金属物以发出声音信号的方式来确定是否有人被困,由于被困人员只能等待救援,在相当程度上严重迟缓了预先救援速度与安全的保障,造成险情蔓延,甚至酿成二次事故。尽管ー些隧道施工企业针对隧道施工的特点开展积极研究,已经在部分技术问题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这些技术成果具有地域和技术方面的局限性。
例如:(1)两条平行的隧道互为逃生通道。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救援技术是建立隧道施工逃生通道,这种逃生通道理念在国内外高速公路和铁路施工中有所体现。高速公路通常是两条平行的隧道,之间设计有行车横洞和人行横道。施工中可将它们作为一条隧道发生事故时逃往另一条隧道的通道。铁路隧道施工时通常开挖平行导坑,其作用是超前预报和复线备用。可建立隧道主洞与平行导坑之间的连接通道,作为隧道发生事故的逃生通道。(2)专利号为ZL200720064316.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用于隧道施工中的抬升装置。它由避难室、逃生通道两部分组成。该实用新型用于隧道施工中的逃生装置可以隧道发生塌方时,安全可靠地撤离施工人员,并为救援人员提供了一条通往出事现场的安全通道。它安装简便,安全可靠,可重复使用。但是占用空间大,成本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在隧道施工中的逃生、救护,也可以为施工人员提供临时的避难场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包括多节逃生管节及高压供气装置,所述的多节逃生管节依次直通连接形成逃生管道,并设置在隧道最新施工好的二衬端头处,且距离二衬端头的距离不大于5m;所述的多节逃生管节的一侧内壁上设有连接短槽,所述的连接短槽的内侧端连接有连接槽体,所述的多节逃生管节的另一侧内壁上设有连接长槽,相邻两节所述的逃生管节之间通过螺丝扣紧连接,使所述的连接短槽通过所述的连接槽体与所述的连接长槽适配连接;每十节所述的逃生管节之间通过三通管道连接;所述的多节逃生管节的管壁上设有进出气端口,所述的进出气端口与所述的高压供气装置的高压气体出口连接,作为通风管道。
上述的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其中,所述的逃生管节是直径为630mm的钢管,所述的逃生管节的长度为1000mm,所述的逃生管节的壁厚不小于10mm。
上述的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其中,所述的逃生管节从衬砌工作面布置至距离开挖面20m以内的位置,所述的逃生管道沿着初期支护的一侧向掌子面铺设。
上述的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其中,所述的多节逃生管节内分别设有工作绳。
上述的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其中,所述的多节逃生管节的外壁上分别焊接三个角钢,且所述的三个角钢之间的夹角为120°,所述的角钢的长度与所述的逃生管节的长度相当。
上述的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其中,所述的多节逃生管节的边缘处设有橡胶圈,相邻两节所述的逃生管节通过所述的橡胶圈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能够为隧道施工事故过程中提供给工作人员快速逃生,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对施工干扰小,平时还能用做通风管道,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的三通管道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施工事故中的快速逃生装置的侧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奇,未经曾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382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沿空留巷用自适应模板
- 下一篇:超高地热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降温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