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室外充电机散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20428.4 | 申请日: | 2016-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6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江瑞华;陈晨;徐元甲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星美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学***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外 充电机 散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的室外充电机、充电站用充电机桩,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外充电机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充电是新能源概念下的产物,是一种专为电动汽车储电池充电的电能装换设备,因充电机为大功率充电设备,其内部电路构造多采用大功率MOS管、变压器、三相整流桥等器件,当充电机正常运行时,上述电路中的功率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此时若不能将器件连续产生的热量及时的从机壳内排出,则会影响电路的稳定性,甚至烧毁元器件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为此通常采用加大散热面积,开设通风孔等措施,当设备在室外露天工作的时候,如何使大功率充电机内部的电路产生的热量能及时有效的散发掉,从而使设备正常工作时保持合理的温升范围,是制约该行业向小型集成化,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的一个技术瓶颈。
分析现有大功率充电机的电路布局及散热结构设计,多采用风冷设计,从散热角度考虑,电路中的功率器件都采用分散的设计方式,避免靠在一起产生热量无法及时的排走,从而在机箱壳体上多处开设散热孔,利于散热,但需要大量的散热孔来散热,该方案不利于室外使用,尤其是多尘,雨天等。
有鉴于上述的散热设计的不足,本发明人基于从事该类产品研发设计多年所积累的经验,运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加以研究创新,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散热结构,能在室外雨天使用。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必要提供一种雨天使用的室外充电机散热结构。
一种室外充电机散热结构100,包括壳体10及安装在壳体10上的散热风扇20,所述壳体10包括下壳体11及上壳体12,所述下壳体11呈方形垂直安装固定,所述下壳体11的侧面开设进风孔111,所述散热风扇20安装在上壳体12的下侧面,形成由下进上出的进风系统,从而避免雨水进入壳体10内。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孔111沿着下边缘圆弧形延伸出一挡片114,该挡片114延伸的高度大于进风孔111的开孔高度,挡片114的两侧需要延伸至进风孔111的两侧,并与进风孔111的两侧边焊接形成一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室外充电机散热结构,通过在上壳体的下沿开设排气孔,安装风扇,下壳体的垂直侧面开设进气孔,并在进气孔的下沿设计挡片,该挡片从进气孔的下沿向上圆弧形延伸,通过风扇抽气,形成由下向上的气流通道,室外雨天使用时,进气孔下沿的圆弧形挡片遮挡雨水及灰尘。
附图说明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III-III方向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IV部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而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且,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可以替换,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室外充电机散热结构100,包括壳体10,以及安装在充电机壳体10下沿的散热风扇20。
所述壳体10包括下壳体11及上壳体12,所述下壳体11呈方形立柱状,且在下壳体11的侧面开设进风孔111;所述的上壳体12与下壳体11垂直对接,整体呈“7”形状。
所述散热风扇20安装在上壳体12的下侧面,防止雨水进入可凹陷安装在上壳体的下侧面等,所述散热风扇20为一传统的户外使用的散热风扇,具有防尘、防水等特性。
请一并参考图3及图4,所述进风孔111开设在壳体的垂直侧面,所述进风孔111沿着下边缘圆弧形延伸出一挡片114,该挡片114延伸的高度需大于进风孔111的开孔高度,挡片114的两侧需要延伸至进风孔111的两侧,并焊接形成一体,整体呈凹陷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星美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星美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204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