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音效果好的保温砖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08183.3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99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庄中海;于双;王培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市博宏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1/40 | 分类号: | E04C1/40;E04B1/8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秦晓刚 |
地址: | 314214 浙江省嘉兴市平***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音 效果 保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音效果好的保温砖。
【背景技术】
现在人们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以及越来越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牢度, 人们已经开始对砖体提出了其他更高的要求,比如砖体的保温性能如何,因为 现在人们在室内生活时,都会开启空调,如果墙体上的砖体保温性能不佳,会 使得室内的热量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过于频繁,这会使得空调之类的家电能耗更 大。
另外,现在人们对墙体的隔音效果也非常重视,所以说人们对砖体自身的 隔音效果也有一定的要求,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砖体的保温性能和隔音效果都不 是很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隔音效果好的保温砖,解决传统 建筑用砖保温效果和隔音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音效果好的保温砖,包括砖体,砖体内设有保温体,所述砖体上设 有容纳所述保温体的保温通槽,所述的保温通槽包括前通槽和后通槽,所述保 温体为保温砖,前通槽或后通槽内的两块保温体中,其中一保温体的上端面低 于砖体的上端面,其下端面延伸出砖体的下端面,另一保温体的上端面延伸出 砖体的上端面,其下端面高于砖体的下端面,所述砖体在前通槽和后通槽的中 间设有中部通槽,所述中部通槽内设有隔音体。
优选的,所述前通槽和后通槽的顶部均与砖体的左侧壁、右侧壁相通形成 两个相互平行的顶部横槽,所述前通槽和后通槽的底部均与砖体的左侧壁、右 侧壁相通形成两个相互平行的底部横槽。
优选的,所述保温体为T型状,包括横向段和竖向段,所述横向段其中一 部分内嵌在顶部横槽或底部横槽中,另一部分延伸出砖体的上端面或下端面, 所述竖向段整个内嵌在前通槽或后通槽中。
优选的,所述砖体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上在前通槽和后通槽之间设有往外凸 起的侧凸筋,另一侧壁上设有与侧凸筋位置对应的侧凹槽。
优选的,所述侧凹槽的上下两端面分别延伸至砖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优选的,所述的侧凸筋为多条横向凸筋和竖向凸筋所组成的网格状凸起。
优选的,所述中部通槽的横截面为折线形或波浪形,所述隔音体的截面形 状与中部通槽的截面形状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隔音体表面设有多个凸柱。
优选的,所述隔音体上设有多个异形孔。
优选的,所述砖体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贯通设有1个上用于钢筋穿过用 的穿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砖体内设置了两层保温体,保温 效果更佳,而且传统的砖体,两块保温砖之间拼接时中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缝 隙,该缝隙要是泥浆填充不严实,对整个墙体的保温效果影响非常大,所以本 实用新型中将两层保温体作为两块保温砖拼接时的定位块,拼接时,其中一保 温体的上端插入另一个砖体底部内实现拼接,从而使得相邻保温砖之间的缝隙 被保温体隔断挡住,而且由于挡住材质是保温材质,保温效果更好,另外,本 实用新型中两层保温体中间还设有隔音体,隔音体本身具备隔音效果,本实用 新型中隔音体夹在两层保温体的中间,其反射的声波会在两层保温体之间多次 反弹消耗,声波消耗越多,隔音效果越好。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 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保温砖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温砖实施例1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保温砖中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两块保温砖拼接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保温砖实施例2中隔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 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 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市博宏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经嘉兴市博宏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081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