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补水暖气加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04174.7 | 申请日: | 2016-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24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孔德龙;曹洪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德龙 |
主分类号: | F24F6/08 | 分类号: | F24F6/08;F24F11/02;F24D19/00;F16K31/20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牛传凯;杨彪 |
地址: | 253600 山东省成武***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水暖 加湿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湿器,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动补水暖气加湿器。
背景技术
中国北方冬季因使用各种设备取暖,使室内相对湿度在20%以下,而正常相对湿度不低于30%,因此,使人体极度感觉不适,尤其是早上起床后,感觉口干舌燥。目前使用的绝大部分是超声波加湿器,将水用超声波打碎雾化散发空气中增加空气湿度,同时水中的矿物质也会形成细微颗粒混合空气中,人呼吸后易残留肺细胞中;由于超声波加湿器一般会断续工作,里面空间湿度很大,易产生细菌,在加湿器工作时会随着细小水滴散发到空气中,同样对人体造成不适及一定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补水暖气加湿器,利用暖气的热量使蒸馏水蒸发,水分子更小,且不含任何矿物质,对人体无害。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自动补水暖气加湿器,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长度相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两侧沿竖直方向分别安装数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吸水布,吸水布位于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之间并由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夹紧,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下部连接水槽,吸水布的下端位于水槽内;水槽连接进水管的一端,进水管管口处设置浮体阀。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交错设置;所述吸水布是蜂窝状的结构;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水箱,水箱位于水槽上方,水槽与进水管之间设置浮体阀;所述浮体阀有壳体,壳体上部开孔并与进水管连接,壳体内设置浮体和针阀,针阀位于壳体上部开孔处,浮体与针阀底部相触,针阀能够使壳体与进水管连通或闭合;所述浮体阀有壳体,壳体上部开孔并与进水管连接,壳体内设置浮体和针阀,针阀位于壳体上部开孔处,浮体连接连杆的一端,连杆的另一端与壳体铰接,连杆与针阀底部相触,针阀能够使壳体与进水管连通或闭合;所述壳体内壁两侧设置凸块,浮体位于凸块上部,壳体的上部设置硬板,硬板上安装调节螺栓,调节螺栓的端部与水槽内壁接触,水槽上设置连接板;所述水槽两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数个截面为斜面向上的楔形的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的底面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上部,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下方设置第一固定块,第三固定块位于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之间,第一固定块截面为斜面向上的楔形,第一固定块固定在水槽内壁上;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组成吸水布框,吸水布框至少为两个,相邻的吸水布框之间铰接,吸水布框的第一固定板之间铰接,吸水布框的第二固定板之间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安装在暖气的侧部,利用暖气的热量将水气化以达到增加空气湿度的效果,无需额外能量,并且,克服了现有加湿器的缺陷,能充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它采用吸水布增加了加湿器的水分蒸发面积,从而大大提高了加湿器的水分蒸发效率,满足了室内空气加湿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杆既可以固定吸水布,又不会阻碍暖气的热辐射,可有效提搞加湿效率。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剖视放大图;图3是图2的另一种状态图;图4是固定板与固定杆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水槽结构示意图;图6是浮体阀结构示意图;图7是浮体阀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是吸水布的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9是吸水布5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第一固定架4第二固定架5吸水布6水槽7壳体8浮体9针阀10进水管11水箱12第一固定块13第二固定块14第三固定块15凸块16调节螺栓17连杆18连接板19槽20硬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德龙,未经孔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041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