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急救抢险绳网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01194.9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3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于永旭;战维忠;张勇;贾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永旭 |
主分类号: | A62B99/00 | 分类号: | A62B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急救 抢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抢险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急救抢险绳 网。
背景技术
在进行紧急救援的时候,常常需要辅助的救援器材,以达到更好的救援 效果。特别是在公安人员,在一些紧急工作环境中,常常迫切需要一些救援 工具,以避免被救人员和公安人员的伤害。
目前各类救援工具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在需要将救援环境进行隔离时, 常常需要一些隔离带来使用,而对于高空危险地带的待救援人员则需要使用 到救援绳。特别是在面对有实施暴力倾向或正在实施暴力倾向的人员,则需 要通过安全绳快速的将该人员锁缚住,以避免待救援人员自身伤害、伤害他 人的可能。
但是因为安全带以及绳索都比较细小,安全带在紧急维护时,无法防止 小孩进入到安全地带,而当绳索抛向位于高空危险地带的待救援人员时,容 易抛向不准确,而且不利于待救援人救援抓持。而需要通过绳索控制预实施 暴力倾向的人时,很难将手脚同时控制住,所以依然存在危害待救援人员自 身以及他人生命安全的可能性。且因为工具数量比较多,会造成携带不便, 进而不能快速使用于应急场景。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线状救援器材救援效果不好的问题,是目前 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急救抢险绳网,该急救抢险 绳网可以有效地解决线状救援器材救援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急救抢险绳网,包括呈矩形本体,且宽度不小于30厘米且不大于100 厘米,长度不小于400厘米;所述本体的两端均设置有允许胳膊通过且呈环 形的拉手。
优选地,所述拉手为金属圆环。
优选地,所述金属圆环与所述本体之间通过挂扣连接。
优选地,所述本体由消防安全绳制成。
优选地,所述本体的网口呈菱形,且边长在4厘米到8厘米之间,包括4 厘米和8厘米。
优选地,所述本体的四角均设置有拉手。
优选地,所述本体的两条长边内均穿有抗拉绳索。
优选地,所述网口的边长为6厘米。
优选地,所述本体的宽度为50厘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急救抢险绳网,该抢救绳网包括本体,此处本体 即指的是绳网本体,该本体呈矩形,本体的宽度应当不小于30厘米且不大于 100厘米,需要说明的是,本体的宽度应当包括30厘米和100厘米,且本体 的长度应当不小于400厘米,此处应当包括400厘米。在本体的两端均设置 有允许胳膊通过且呈环形的拉手,即在操作人员需要对本体的两端施加拉力 时,直接通过手无法更好的抓持本体的两端,而通过在本体的两端均设置有 拉手,且拉手可以允许胳膊通过,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将胳膊穿插进入,进而 可以通过大胳膊使力。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知道,在面对有实施暴力倾向的被救援者时 可以通过两个公安人员分别牵住两端,进行快速套锁住被救援人员,因为急 救绳网具有足够的宽度,能够有效地控制被救援人员,避免被救援人员进一 步自残或伤害他人。而在面对救援高空危险地带的人,例如悬挂在窗台上的 待救援人员,可以通过站在更高处的操作人员抓住绳网的一端,并将另一端 扔向被救援人员,因为呈网状,且具有足够的宽度,便于被救援人员的抓持。 而在需要进行隔离时,以本体的高度为隔离高度,相比一般的隔离带,能够 有效的隔离儿童越过隔离界限。所以该急救抢险绳网能够有效地解决线状救 援器材的救援效果不好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 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急救抢险绳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急救抢险绳网,以有效地解决线状救援器 材救援效果不好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永旭,未经于永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011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