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活装承载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00832.5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8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张诗福;吉长辉;栾兵超;柴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00 | 分类号: | B62D6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承载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活装承载机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制造焊装、涂装、总装连续生产过程中,车身需要使用滑橇、吊具等承载设备接载才能在生产线上运行。在车身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产线这些承载设备的支托位置和结构,车身底盘应设计出与生产线这些接载设备支托相互接触的“硬点”。该硬点结构应与车身其他部位不同,需要考虑其自身的强度和刚度,保证其被接载设备接载、运行过程中不会变形。
如果生产线不同、承载设备的支托形式和位置不相同,则车身底盘部位应设计出不同的硬点结构。硬点结构越多,车身将增重,单车成本增加,而且设计难度也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活装承载机构,该活装承载机构可拆卸地安装在车身上,可以临时充当车身上的硬点,保证生产线承载设备支托可以接载该硬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活装承载机构,包括:本体部;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用于将所述本体部固定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上,且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本体部和所述车身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活装承载机构,本体部能够可拆卸的固定在车身上,进而可以临时充当车身上的硬点,在生产线生产完成后再卸除,循环使用到下一台车身上。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活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紧固件为偏心销,所述第二紧固件为螺纹紧固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部上设有上限位轴套和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上限位轴套的外壁面偏心布置,所述上限位轴套可伸入到所述车身上的定位孔中;所述本体部上还设置有所述车身的副车架安装孔正对的第二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部上还设有与承载设备配合的承载定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用于车辆的活装承载机构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偏心销转动的L形销,所述L形销穿过所述偏心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部上设有用于限制偏心销晃动的下限位轴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部上设置有插销定位块,所述L形销穿过所述插销定位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偏心销包括:锁紧头和销杆,所述销杆的下端缺失一部分以形成扁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部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部焊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活装承载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加强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偏心销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L形销未插入到偏心销中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装承载机构的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装承载机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活装承载机构未设置有偏心销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装承载机构再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本体部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装承载机构再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活装承载机构100,
本体部110,上限位轴套111,下限位轴套112,插销定位块113,垫座114,第一本体部115,第二本体部116,加强部117,承载定位孔101,第二安装孔102,
偏心销120,锁紧头121,销杆122,扁头122a,
L形销1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008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控制驾驶设备的转向的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绕线机用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