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钢支撑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99805.0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9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隋群;许硕;王亚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5/06 | 分类号: | E04G25/0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支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钢支撑。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现场浇筑水泥构件时所用的支撑大多数是由圆木或方木支柱,木质支撑板及木质支撑组合而成,其高度为一次定型,大范围的高度调整比较困难,而微调是依靠在支撑底端垫上适当厚度的木板来实现的,比较麻烦且功能单一。此外,现有的钢管脚手架或碗扣式脚手架,均需使用纵横水平杆连接,以保证稳定,而水平撑、剪刀撑的设置会带来施工通道不便,装卸繁琐,增加周转材料,加大成本,而且可调支撑的垂直度不易保证,置于立杆内部的丝杆部分特别容易发生倾斜,即导致支撑立柱斜向受力,给施工留下安全隐患。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建筑用钢支撑,该支撑结构简单,方便使用,调节精度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用钢支撑,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托板、第一升降套杆、第二升降套杆、丝杆及底座,第一升降套杆的顶端与托板固连,第一升降套杆能够沿第二升降套杆上下移动,第二升降套杆的底端与丝杆的顶端固连,丝杆上刻有刻度值,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外管,外管的顶端设置有调节扳手,丝杆从调节扳手内穿过并伸入外管内,转动调节扳手,丝杆沿外管上下运动。
所述外管的顶端还设置有丝杆锁紧螺母,丝杆锁紧螺母位于调节扳手的下方。
所述外管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限制丝杆沿自身径向摆动的丝杆限位套。
所述丝杆的下部距离丝杆的底端一定距离处设置有限位盘,限位盘的外盘径小于外管的内径。
所述第一升降套杆的杆径小于第二升降套杆的杆径。
所述外管的外壁与底座之间通过筋板相连。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升降套杆和第二升降套杆可以起到粗调钢支撑的高度的作用,丝杆上刻有精确的刻度值,调节丝杆,可以起到微调钢支撑的高度的作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准确高效。
2、本实用新型中丝杆限位套的设置保证了丝杆的垂直度,实现了钢支撑的轴心受力的最佳状态,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在外管与底座之间采用筋板支撑,保证了整个钢支撑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其中,
1、托板2、第一升降套杆3、第二升降套杆4、丝杆5、调节扳手6、丝杆锁紧螺母7、丝杆限位套8、外管9、筋板1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建筑用钢支撑,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托板1、第一升降套杆2、第二升降套杆3、丝杆4及底座10,第一升降套杆2的顶端与托板1固连,第一升降套杆2的杆径小于第二升降套杆3的杆径,第一升降套杆2能够沿第二升降套杆3上下移动,第二升降套杆3的底端与丝杆4的顶端固连,丝杆4上刻有刻度值,底座10的上方设置有外管8,外管8的外壁与底座10之间通过筋板9相连,外管8的顶端设置有调节扳手5,丝杆4从调节扳手5内穿过并伸入外管8内,外管8的中轴线与丝杆4的中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外管8主要起到保护丝杆4及其刻度以免锈蚀的作用;转动调节扳手5,丝杆4沿外管8上下运动,所述外管8的顶端还设置有丝杆锁紧螺母6,丝杆锁紧螺母6位于调节扳手5的下方;所述外管8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限制丝杆4沿自身径向摆动的丝杆限位套7,丝杆限位套7的内径略大于丝杆4的外径;所述丝杆4的下部距离丝杆4的底端一定距离处设置有限位盘,限位盘的外盘径小于外管8的内径。
所述钢支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首先将第一升降套杆2和第二升降套杆3拉出,调节到一个大体的高度,完成粗调工作,然后由托板1支撑住重物,进行简单的固定后,转动调节扳手5,使丝杆4向上伸出或向下缩进,根据丝杆4上的刻度进行精确调节,在调节的过程中,丝杆4由于受到丝杆限位套7的限制,使得丝杆4只能垂直地进行伸出或缩进,从而保证了整个支撑系统的垂直度,一旦达到一个需要的准确高度后,即可调节丝杆锁紧螺母6将丝杆4锁紧。筋板9的设置可以将上部的受力均匀地分配到底座10上,使底部受力均匀。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998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拆装的悬挂式候车亭
- 下一篇:适于农村建筑改造的节能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