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桥梁疲劳检测的应变片粘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93324.9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1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徐捷;孙童;傅中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B11/00 | 分类号: | F16B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石艳红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桥梁 疲劳 检测 应变 粘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变片粘贴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桥梁疲劳检测的应变片粘贴装置。
背景技术
应变片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使用时将其牢固地粘贴在构件的测点上,构件受力后由于测点发生应变,敏感栅也随之变形而使其电阻发生变化,再由专用仪器测得其电阻变化大小,并转换为测点的应变值。
传统应变片粘贴方法如下:
在所需要粘贴应变片试件表面处清洗、画线。
用镊子取出应变片,在背面涂一层薄胶,对好线粘贴至试件表面。
用聚四氟乙烯薄膜盖到应变片表面,用手按压,挤出气泡和多余胶水。
整个粘贴过程避免用手直接碰触试件表面和应变片表面。
桥梁疲劳检测试验构件如U型肋与顶板连接细节试件,一般较精细、粘贴应变片处具有阴暗、难于用手进行粘贴操作的特点,传统粘贴应变片方法十分难于粘贴准确,导致试验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桥梁疲劳检测的应变片粘贴装置,该用于桥梁疲劳检测的应变片粘贴装置能解决现有粘贴应变片效率低,粘贴位置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另外还能适用于桥梁疲劳检测构件等细小构件的应变片粘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桥梁疲劳检测的应变片粘贴装置,包括手柄、操作杆和风叶轮;操作杆设置在手柄的前端,操作杆内置有中空管道,中空管道的末端设置有所述风叶轮,中空管道的前端面能与应变片或聚四氟乙烯薄膜相贴合;所述手柄上设置有与风叶轮相连接的多功能控制开关。
所述操作杆与手柄转动连接。
所述操作杆与手柄通过铰链转动连接。
所述操作杆的前端顶部设置有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与多功能控制开关电连接。
所述照明装置为LED发光二极管。
所述风叶轮主要由电动马达所驱动,电动马达与多功能控制开关电连接。
所述手柄和操作杆的长度为5-10cm。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上述中空管道及风叶轮的设置,能够利用气压差原理,将应变片或聚四氟乙烯薄膜进行吸附及粘贴操作,能将应变片与试件表面粘贴均匀,且粘贴更为准确。
2.上述操作杆与手柄转动连接,从而能解决各种如U型试件、空心管道等复杂构件表面的应变片粘贴问题。
3.照明装置能将阴暗处照亮,应变片粘贴更为方便,使粘贴更为准确。
4.解放双手,实现单手操作、使应变片粘贴过程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桥梁疲劳检测的应变片粘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有:
1、手柄;2、操作杆;3、中空管道;4、风叶轮;5、多功能控制开关;6、照明装置;7、应变片;8、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桥梁疲劳检测的应变片粘贴装置,包括手柄1、操作杆2和风叶轮4。
操作杆设置在手柄的前端,操作杆与手柄转动连接,两者优选通过铰链进行连接。当然,作为替换,操作杆与手柄之间也可以为电机控制的电动转动连接。
操作杆内置有中空管道3,中空管道的末端设置有风叶轮,中空管道的前端面能与应变片7或聚四氟乙烯薄膜相贴合。
上述中空管道及风叶轮的设置,能够利用气压差原理,将应变片或聚四氟乙烯薄膜进行吸附及粘贴操作,能将应变片与试件表面粘贴均匀,且粘贴更为准确。
操作杆的前端顶部设置有照明装置6。
手柄上设置有与风叶轮和照明装置均相连接的多功能控制开关5。多功能控制开关类似家用冲击电钻开关,具有多级档位。当轻按一级档位时,能控制照明回路,此时风叶轮未转动;然后轻按二级档位,能控制电动马达驱动风叶轮,实现无极变速。
进一步,上述照明装置优选为LED发光二极管。优选,LED发光二极管通过操作杆内部的导线和外部电源与多功能控制开关构成回路,其电路原理图类似与家用冲击电钻电路原理图。
进一步,风叶轮主要由电动马达所驱动,电动马达均与多功能控制开关电连接。
进一步,上述手柄和操作杆的长度均优选为5-1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933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侧板与罗马柱的连接装置
- 下一篇:三维扫描仪及其三维模型重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