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门线胶套弯折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87489.5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41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朋;许立杰;杨刚;晏海军;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8 | 分类号: | G01N3/3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线胶套弯折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门线胶套弯折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车门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与其相关的各路电动控制线均设置在车门与车架铰接处,为了防止外力造成暴露的线束破坏,一般用柔性的门线胶套将线束包裹。门线胶套一端固定于车架上,另一端安装在车门上,随着车门的开闭门线胶套需承受反复弯折,其耐弯折性能直接影响使用寿命。目前,暂无单独针对门线胶套的耐弯折进行试验的专用装置,无法预测门线胶套在整车上的使用寿命,存在门线胶套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导致线束破损影响整车控制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门线胶套弯折试验装置,以对门线胶套的耐弯折性能进行检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门线胶套弯折试验装置包括:
固定支撑部,所述固定支撑部上形成有与门线胶套其中一端连接的第一安装部;
枢转连接部,所述枢转连接部枢接于所述固定支撑部上,所述枢转连接部上形成有与门线胶套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安装部;
传动连接部,连接于动力装置和所述枢转连接部之间;所述传动连接部因动力装置的驱动,牵引枢转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撑部往复枢转。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为旋转动力输出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为调速电机。
进一步的,于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固连有转动盘,所述传动连接部与所述转动盘形成偏心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连接部与所述转动盘形成偏心铰接的铰接点于所述转动盘上径向可调。
进一步的,于所述转动盘上形成有沿所述转动盘径向设置的滑槽,所述传动连接部与所述转动盘形成的铰接点于滑槽内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枢转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撑部枢转的枢转半径可调。
进一步的,于所述固定支撑部中固定安装有枢接轴,于所述枢接轴上转动套装有滑动插装于所述枢转连接部上的滑动支撑杆;所述传动连接部为长度可调的伸缩拉杆。
进一步的,所述的滑动支撑杆为沿所述枢转连接部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枢转连接部的底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门线胶套弯折试验装置,通过将门线胶套安装在固定支撑部与枢转连接部之间,并由动力装置驱动传动连接部牵引枢转连接部相对于固定支撑部往复枢转,可模拟车门的反复开闭过程,进而可检测门线胶套的耐弯折性能,从而实现门线胶套的提前验证及整改,确保整车的开发周期。
(2)旋转动力输出装置采用调速电机,可通过控制调速电机转速,改变往复枢转的速度,可检测以不同速度开闭车门时门线胶套的耐弯折性能。
(3)传动连接部与转动盘形成偏心铰接,可使传动连接部与转动盘构成曲柄连杆机构,牵引枢转连接部相对于固定支撑部往复枢转,由此模拟车门的反复开闭过程。
(4)传动连接部与转动盘形成的铰接点于转动盘上径向可调,可以检测以不同角度开闭车门时门线胶套的耐弯折性能。
(5)枢转连接部相对于固定支撑部枢转的枢转半径可调,可以检测不同车型的车门开闭过程门线胶套的弯折性能。
(6)传动连接部为长度可调的伸缩拉杆,可以通过调节伸缩拉杆,模拟车门关闭时,枢转连接部与固定支撑部的相对位置,实现检测车门关闭过程整个周期中的门线胶套的弯折性能。
(7)滑动支撑杆沿枢转连接部高度方向至少间隔设置两个,可提高枢转连接部与固定支撑部相对枢转运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门线胶套弯折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立板,101-第一安装部,102-支耳组件,2-门线胶套,3-枢接轴,4-滑动支撑杆,5-活动立板,501-第二安装部,6-伸缩拉杆,7-铰接轴,8-飞轮,801-滑槽,9-调速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874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样瓦斯负压解吸实验系统
- 下一篇:一种耐内压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