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骨科用导引限位式取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86418.3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6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刘英魁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英魁 |
主分类号: | A61B17/92 | 分类号: | A61B17/92;A61B17/9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53100 山东省德州市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骨科 导引 限位 式取钉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骨科用导引限位式取钉器。
背景技术
骨科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伤病谱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等疾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明显增多。在医学临床中,骨折是骨创伤常见的疾病之一,而治疗骨折创伤的通常方法是将骨折部位的骨骼复位后,再用钢板和螺钉将发生创伤的骨骼固定连接,待到发生创伤的骨骼自我修复完成后,再将固定用的螺钉和钢板取出。
但是传统的取钉器容易破坏钉槽和人体与螺钉向相临近的组织,增加了取钉难度,容易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特别对于断钉更没有有效的取出器械,给医务工作者造成不便,并且在取钉过程中,由于患者的体位不同,传统的取钉器为固定设置,取钉范围很小,人手很难保证取钉探头与螺钉处在一条直线上,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同时传统的取钉方法为患者放在普通桌面上,令患者很不舒适,而且容易造成因肢体移动而导致取钉失败,另外,传统的取钉器定位移动不方便,大大增加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科用导引限位式取钉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骨科用导引限位式取钉器,包括取钉底座,所述取钉底座的左侧上方安装有升降伸缩杆,所述升降伸缩杆的顶部杆体上通过转动套还设置有横向调节杆,所述横向调节杆穿设有横向滑动套,所述横向滑动套的侧壁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所述横向滑动套的外侧壁还设置有取钉套筒,所述取钉套筒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夹持内芯,所述夹持内芯的的外侧壁与取钉套筒的内侧壁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取钉杆体的底端安装有取钉端头,所述取钉端头包括紧固套筒,所述紧固套筒连接有夹取片,所述夹取片的内部安装有压缩弹簧,所述夹取片的一端设置有取钉夹头,所述紧固套筒的内壁上开设有与夹取片对丝的螺纹,所述取钉杆体的顶端还设置有六棱插柱,所述六棱插柱的上方可拆卸设置有旋转手柄,所述旋转手柄的两侧固定设置有握柄,所述所述牵引底座的底部四角处通过支撑臂连接有支撑横杆,所述支撑横杆的底部一端设置有万向滚轮,所述支撑横杆的底部另一端设置有防滑支撑脚,所述防滑支撑脚上设置有调节螺帽,所述升降伸缩杆的下方外侧壁上设置有肢体支撑板,所述肢体支撑板上开设的凹槽内设置有软体垫,所述软体垫的上方设置有肢体固定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取钉套筒的上端口边缘外面一体固定连接有支撑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取片设置有三片,三片夹取片在闭合后为空心圆柱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旋转手柄的中心位置还开设有与六棱插柱相适配的六棱插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滑支撑脚与支撑横杆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肢体固定带的两端分别安装在软体垫左右两侧的肢体支撑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取钉端头的特殊构造能够有效避免取钉过程中发生螺钉被掰断或钉槽被损坏的现象,有效降低了医务工作者的取钉难度,使得手术治疗的得以顺利的进行;旋转手柄设置为可拆卸的结构,使得整个装置方便进行清理,保持了手术室内的洁净,有效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并且通过转动套使得横向调节杆可以任意的旋转,取钉套筒能在横向滑动套的作用下还可进行左右移动,满足了全方位的治疗要求;夹持内芯的设置能适应不同型号的取钉杆体的使用要求;软体垫和肢体固定带的设置不仅起到舒适的作用,而且有效避免了患者由于身体活动造成的操作失误现象的发生;另外,万向滚轮的设置方便了整个装置的移动,当需要移动时,将防滑支撑脚旋上即可,通过调节螺帽旋下后即可将防滑支撑脚支撑在地面上,以使得整个装置固定住,防止整个装置滑动的同时还能保护万向滚轮不会由于长时间的重压而发生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骨科用导引限位式取钉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英魁,未经刘英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864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