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叶烘干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86125.5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3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勇;李兵;曾晨;李尚庆;胡电有;吴先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6B17/04 | 分类号: | F26B17/04;F26B25/00;A23F3/06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宋萍 |
地址: | 23003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烘干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烘干机。
背景技术
茶叶烘干是茶叶加工过程当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茶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茶叶在烘干过程中要经过内部的水分以近似扩散规律向叶表扩散和自叶表逸出向周围介质扩散两个过程,分为预热、等速干燥和降速干燥三个阶段,温度是影响最终茶叶烘干品质的重要因素,温度的控制不仅对茶叶的失水和茶叶的定型有重要的作用,还对茶叶内部品质的成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技术的茶叶烘干机在工作过程中因为传输板层数较少存在漏茶的现象,会导致烘干机的热量利用不充分,就会导致茶叶的品质下降。除此之外现有的烘干机都是通过调整匀料旋转拨片轴心所在的高度来调节茶叶的厚度,但是匀料拨片在转动的过程中会导致茶叶破碎,使茶叶成条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率,高热空气利用率,高成条率和低破碎率的茶叶烘干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烘干箱、斜上设置的循环传输的输送链和上置输送带,输送链上放置有间隔分布的茶叶接收板,输送链的输出端对应上置输送带的输入端,上置输送带的输出端对应烘干箱的进料口,烘干箱的出料口部位设置有下置输送带,下置输送带的输出端外设有斜面平台。
一种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箱内部采用并排的滚子链,滚子链上均匀放置有用于承载茶叶接收板的平板。
一种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平台位于输送链的输入端下方。
茶叶接收板经过斜上设置的循环传输的输送链到达上置输送皮带,也即是烘干箱的入口,茶叶此时进入茶叶接收板,然后待茶叶接收板里的茶叶达到一定量的厚度,停止倒茶,由上置输送皮带将盛有茶叶的茶叶接收板运输到烘干机的内部,斜上设置的循环传输的输送链不断将茶叶接收板运输到烘干机的入口,实现不断往烘干机放置茶叶的目的。
烘干箱内部采用并排的滚子链带动茶叶接收板往下运动,滚子链上均匀放置20个平板,茶叶接收板进入烘干箱内部刚好放置在平板上面,由滚子链运转带动茶叶接收板运动。
工作时,斜上设置的循环传输的输送链将接收板输送到烘干箱的入茶口,烘干箱内设置有十层茶叶接收板,烘干箱的出茶口将接收板放置在下置输送带上,下置输送带将接收板输送到斜面平台,茶叶由斜面平台落出,而接收板被斜上设置的循环传输的输送链给输送到上置输送带接收茶叶,如此往复。
烘干箱内部装有上下运转的链条传送机构,相等的间距上安装有方便茶叶接收板的上下运动的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茶叶的干燥过程中,通过茶叶接收板在烘干箱里面的移动,可以使茶叶在烘干箱里面接收温度的时间变的更长,茶叶干燥效果更好,与此同时,由于整个流程不需要匀料拨片的使用,可以提高茶叶烘干后的成条率。通过鹅颈输对茶叶接收板进行供料,茶叶在接收板上的厚度,以及接受板在输送带、斜式输送链运动的速度可以通过调整变频器的频率从而改变电动机的运转速度从而改变输送链输送带的速度。茶叶在整个过程中都避免了人为的接触、茶叶的破坏以及茶叶厚度的不均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茶叶烘干机采用变频器对电动机的转速进行速度的控制调节,可以通过频率的改变来调节电机的转速,观察频率的大小可以判断烘干机转速、茶叶的厚度以及茶叶接收板在输送链上的运行是否满足要求,除此之外,变频器对电动机还能起到稳压稳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茶叶烘干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茶叶烘干机的正视图;
图中,1是斜上设置的循环传输的输送链,2是上置输送皮带,3是烘干箱,4是下置输送皮带,5是斜面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
一种茶叶烘干机,包括有烘干箱3、斜上设置的循环传输的输送链1和上置输送带2,输送链上放置有间隔分布的茶叶接收板6,输送链的输出端对应上置输送带2的输入端,上置输送带2的输出端对应烘干箱的进料口,烘干箱的出料口部位设置有下置输送带4,下置输送带4的输出端外设有斜面平台5。
烘干箱3内部采用并排的滚子链,滚子链上均匀放置有用于承载茶叶接收板的平板。
斜面平台5位于输送链的输入端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861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碳化硅微粉烘干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红外线烘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