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竖井混凝土溜管出口的缓冲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620085534.3 | 申请日: | 2016-0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0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 发明(设计)人: | 吴庆杰;杨春雷;杨大勇;高照坤;吴兴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5/04 | 分类号: | E21D5/04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 |
| 地址: | 65004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竖井 混凝土 出口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建竖井混凝土输送溜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竖井混凝土溜管出口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竖井应用越来越广泛,竖井开挖后进行混凝土二次衬砌的需要,井内垂直输送混凝土成为混凝土衬砌中关键的技术之一。利用溜管进行向下垂直输送混凝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水利水电、矿山开采、交通、市政、国防等工程中。
采用溜管进行向下输送混凝土过程中,溜管出口处,若不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下落速度,一是混凝土骨料受撞击后容易飞溅,产生安全隐患;二是混凝土骨料容易分离,为了控制混凝土出溜管时的速度和骨料分离的,特研制混凝土溜管出口的缓冲器。
在溜管出口的缓冲器,随着混凝土浇筑高度上升,溜管需逐渐拆除,缓冲器需进行反复拆装,对缓冲器重量越轻,越方便拆装。目前大多数缓冲器制作困难、磨损快、维护成本高、重量大拆装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竖井混凝土溜管出口的缓冲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竖井混凝土溜管出口的缓冲器由三段钢管连接成异形钢管,第一段和第三段为垂直管,第二段(中间段)为倾斜管,第二段倾斜管中心线与垂直线形成大于40°的夹角,第一段直管和第三段直管的斜口端分别与第二段倾斜管连接。
所述的倾斜管外壁一侧设有检查孔和吊环,另一侧设有加强钢板。
所述的第二段倾斜管水平投影长度必须大于两倍垂直溜管直径。
在混凝土出溜管口时,混凝土在缓冲器内进行2~3次反弹,消弱混凝土下落动能,在反弹过程中,混凝土依靠自由下落的动能进行混合,即可起到缓冲作用,又可防止混凝土骨料分离、飞溅。
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器结构简单,缓冲效果好,能有效控制混凝土骨料分离和飞溅。异形管采用与溜相同的钢管制造,工作安全可靠,结构紧凑,重量较轻,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法兰盘,2-第一段直管,3-第二段倾斜管,4-加强钢板,5-第三段直管,6-吊环,7-检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以DN219mm溜管为例的缓冲器由三段钢管连接成异形钢管,第一段和第三段为垂直管,第二段(中间段)为倾斜管,第二段倾斜管中心线与垂直线成45°夹角,第一段直管2和第三段直管5的斜口端分别与第二段倾斜管3连接。所述的第二段倾斜管外壁一侧设有检查孔7和吊环6,另一侧设有加强钢板4,检查孔用于检查缓冲器内混凝土是否堵塞缓冲器。所述的第一段直管2连接法兰盘1,第一段直管中心线长度为10cm(含法兰盘厚度),所述的第三段直管中心线长度为25cm所述的第二段倾斜管水平投影长度必须大于两倍溜管直径,溜管为与缓冲器两端连接的管道。第二段倾斜管中心线长度为39cm。所述的第一段直管和第三段直管直径为21.9cm。
所述的加强钢板可根据下料高度进行选择适当厚度。该缓冲器易于加工,加工可根据不同溜管尺寸灵活设计。缓冲器安装后,出口可连接适当长度的软管用于调节出料角度和位置。
混凝土进入缓冲器后,自由落到转折管底部,经过反弹消除势能,并利用势能进行混合后,自流到出料口。
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并结合溜管结构和混凝土配合比的改变进行调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如将缓冲器的加强钢板,可根据缓冲器重量适当增厚可延长缓冲器的使用寿命,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855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银铜基导电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淀粉基水性导电碳胶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