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复位摇摆减震连接节点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76401.X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2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苗启松;卢清刚;刘华;张国伟;金学峰;杨云凤;胡鹏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9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位 摇摆 减震 连接 节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节点,具体是一种自复位摇摆减震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是以水泥、石灰、硅沙等为主要原料经高温、高压、蒸汽养护再根据结构要求添加不同数量经防腐处理的钢筋网片而成的一种绿色建筑材料,它具有自重小、隔音性能好、隔热性能好和耐火性能好等一系列优点,能增加使用面积,降低地基造价,缩短建设工期,减少暖气、空调成本,达到节能效果,在安装时多采用干式施工法,工艺简便、效率高,可有效地缩短建设工期。但是由于本身强度低,导致其在做外围护墙体时,与主体连接处容易出现破坏,所以需要采取特殊的节点构造措施,确保节点处不会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复位摇摆减震连接节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复位摇摆减震连接节点,包括预埋件、卡件和连接板,所述预埋件包括钢板和钢筋,卡件的形状为U型,连接板采用角钢材质制作,钢板上开有长圆孔,钢筋端头带有弯钩,钢板与钢筋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并且预埋于加气混凝土条板之中,卡件盖在与钢筋同侧的长圆孔上,连接板与建筑主体结构相连并且与预埋件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连接板上开有与钢板相垂直的长圆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连接板通过螺栓与预埋件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卡件与钢筋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装工艺简单,采用预埋件、卡件和连接板构成,受力明确,使用效果好;该结构有效的解决了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节点处容易受破坏的难题,实现了墙体的摇摆连接,对主体结构的减震耗能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复位摇摆减震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复位摇摆减震连接节点中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自复位摇摆减震连接节点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钢板,2-钢筋,3-卡件,4-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自复位摇摆减震连接节点,包括预埋件、卡件3和连接板4,所述预埋件包括钢板1和钢筋2,卡件3的形状为U型,连接板4采用角钢材质制作,钢板1上开有长圆孔,钢筋2端头带有弯钩,钢板1与钢筋2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并且预埋于加气混凝土条板之中,卡件3盖在与钢筋2同侧的长圆孔上,连接板4与建筑主体结构相连并且与预埋件相连。连接板4上开有与钢板1相垂直的长圆孔,长圆孔是长条状的槽型开孔,螺栓穿入其中可以沿长圆孔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板4通过螺栓与预埋件相连。卡件3与钢筋2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开有长圆孔的钢板1与端部带有弯钩的钢筋2焊接,将卡件3盖在与钢筋2同一侧的长圆孔上并焊接,保证长圆孔一侧封闭,在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未蒸压成型之前,将预埋件放置在指定位置,并将预埋件的具有弯钩的钢筋2与墙板内的钢筋焊接,墙板成型具有强度之后,预埋件与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形成整体,从而形成带有预埋件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将连接板4与主体结构相连,采用卷扬机和电葫芦等工具将带有预埋件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吊装到位,使用螺栓将连接板4与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内的预埋件相连即可。由于该结构包含两个相互垂直的长圆孔可供连接螺栓双向滑动,可以将传递至节点处的地震力释放,确保连接节点受力较小,减小节点的破坏程度;当主体结构变形较大时,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不会受节点的过大约束,可以随主体结构共同摇摆,并且通过板缝支架的摩擦可以显著的提高结构的阻尼比,保证其在设防地震下起到减震耗能的作用并且不会严重破坏。该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装工艺简单,采用预埋件、卡件3和连接板4构成,受力明确,使用效果好;该结构有效的解决了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节点处容易受破坏的难题,实现了墙体的摇摆连接,对主体结构的减震耗能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764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