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式梁体固定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72767.X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8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冰峰 |
主分类号: | E04G13/04 | 分类号: | E04G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 代理人: | 刘玲玲 |
地址: | 024000 内蒙古***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式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支架,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梁体固定支架,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实的建筑施工中,对500梁以上的梁体加固,使用螺栓、线管、木方组合施行梁体模板的固定,并且在“模帮”上要打孔,以便穿线管、穿螺栓,这样操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一、为加固梁体,需要将螺栓穿过梁体,锁住梁体两边的竖直木方,因此要在模帮上打出洞孔,为防止将螺栓浇注到梁体内,需要穿上比螺栓略粗的工程线管,以便在梁体浇注成型后,拆模帮时可将螺栓取出。这样,在具体施工中不但增加了木工的劳动工序,还因模帮打了孔洞减少了使用次数;在砼浇注过程中因线管受挤压而破损,导致螺栓无法抽出来,被打在了梁体中,造成浪费还给木工拆模时带来不便。
二、在施工中,根据梁的大小,要用许多许多长短不一的木方,于是就会用成品的木方来截成合适长度的小短方,不但耗费工时,还给建筑商造成不可逆的经济损失(一但被截成下木方,使用完就被当做废料处理)。
三、当砼浇注完成时,成型后木工拆模时,因为有线管穿透模板给拆模带来不便,既影响梁体的整体美观,又增加了拆模时的不安全,拆模时螺栓小部件因散落也给建筑商带来不小的损失(据了解,一栋楼建成后,螺栓小部件的丢失可达几百斤乃至于千斤)。
四、因为每道梁要打孔、挂立方,延长了木工工时,间接影响了进度、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式梁体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不仅可以节省施工成本,而且可以增加施工安全系数,同时还能缩短工期。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式梁体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槽钢、螺杆、螺栓和钢管组成,整体呈多个三角形联体的形式,包括:主支撑结构(1)、可调钢槽(2)、可伸缩连杆(3)、“T”形螺杆组(4)和辅助连杆(5),其中,
主支撑结构(1)主要由四根槽钢焊接而成,第一钢槽(11)水平设置,第二钢槽(12)、第三钢槽(13)和第四钢槽(14)竖直设置并依次焊接在第一钢槽(11)上,其中,第三钢槽(13)和第四钢槽(14)的开口相对,并且第三钢槽(13)的背面焊接有水平的挂片(16)、第四钢槽(14)的侧壁上开有安装孔(15),主支撑结构(1)两个为一组,对称放置;
可调钢槽(2)竖直设置于主支撑结构(1)的第三钢槽(13)内,其开口方向与第三钢槽(13)的开口方向相同,可调钢槽(2)的侧壁上开有安装孔(21);
可伸缩连杆(3)包括螺栓(31)、套管(32)和螺帽(33),套管(32)和螺帽(33)均套在螺栓(31)上,可伸缩连杆(3)的两端分别与第四钢槽(14)、可调钢槽(2)转动连接;
“T”形螺杆组(4)包括第一螺杆(41)、第二螺杆(42)和接盘(43),接盘(43)穿挂在第二螺杆(42)上,第二螺杆(42)穿挂在第一螺杆(41)上,第一螺杆(41)水平穿过两个主支撑结构(1)的第二钢槽(12),并用扳手带紧;
辅助连杆(5)的长度可调,两端分别与第四钢槽(14)、接盘(43)转动连接。
前述的可调式梁体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前述主支撑结构(1)选用的是8#槽钢,可调钢槽(2)选用的是5#槽钢。
前述的可调式梁体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前述可伸缩连杆(3)的两端焊接有连接管(34),前述连接管(34)与可伸缩连杆(3)垂直。
前述的可调式梁体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前述辅助连杆(5)包括螺栓(51)、套管(52)和螺帽(53),套管(52)和螺帽(53)均套在螺栓(51)上。
前述的可调式梁体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平块(6),前述调平块(6)设置在可调钢槽(2)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可以节省施工成本;
(2)可以增加施工安全系数;
(3)可以减少木工工序,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梁体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主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可伸缩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T”形螺杆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冰峰,未经李冰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727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