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净化窗帘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72103.3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8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金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冰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A47H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李娜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净化 窗帘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窗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空气净化窗帘。
背景技术
在新房装修后的除味过程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活性炭包来除味除甲醛。但是一 般都因为担心活性炭包碍眼,将其放在角落里。实际上,活性炭包的使用效果还要受制于以 下几个因素:1、活性炭内孔隙有限,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饱和,特别是大量的水分子占据了 活性炭内较大的空间。因此一定要定期爆晒,使活性炭内水分子蒸发,达到二次循环使用的 功能;2、活性炭在使用过程当中要尽量的开窗通风,活性炭的吸附是静态吸附,通风能让 空气对流起来,让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经过活性炭,更有利于活性炭的吸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对空气净化窗帘,该窗帘可以提 高空气净化的持久能力。
一种空气净化窗帘,包括窗帘本体,还包括空气净化剂包和电加热装置,
空气净化剂包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窗帘本体的至少一侧面,空气净化剂包内为活性 炭,
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与电源电连接,电加热装置设置在空气净化剂包与窗帘本体 之间或者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空气净化剂包之中,用以对空气净化剂包进行加热。
由于电加热装置,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空气净化剂包加热,可以使得空气净化剂包中 的活性炭在适当的时候,将其吸附的甲醛等有毒有害的气体分子释放出来,恢复了活性炭的 吸附能力,提高了空气净化的持久能力,延长了空气净化窗帘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特征在于:电加热装置为U形电热管,窗帘本体的一面设有 空气净化剂袋,空气净化剂包置于空气净化剂袋的内部,U形电热管置于空气净化剂包与窗 帘本体之间。
将空气净化剂包至于空气净化剂袋内,可以方便的更换空气净化剂包。而且,将空气 净化剂包打开放置,可以增大空气净化剂包的表面积,以利于提高吸收空气内有毒有害气体 的速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特征在于:电加热装置为U形电热管,窗帘本体的一面设有 空气净化剂袋,空气净化剂包以对折的状态置于空气净化剂袋的内部,U形电热管置于对折 的空气净化剂包之间。
将空气净化剂包对折之后,可以让空气净化剂包有更多的面积与U形电热管接触,有 利于提高空气净化剂包将有毒有害的气体分子排出的速度。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空气净化剂袋与窗帘本体之间留有缝 隙,空气净化剂袋的远离缝隙处设有风扇,风扇由电源驱动,风扇用于向空气净化剂包供给 被清洁气流,被清洁气流经过空气净化剂包后从缝隙流出空气净化剂袋。
当用于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时候,风扇启动,加快空气净化剂包处的空气流 动,有助于更快的将更多的空气进行净化,有利于提高空气净化速度。
当用于将空气净化剂包的有毒有害的气体排出的时候,风扇吹动空气,配合以加热管 对空气净化剂包进行加热,有助于从活性炭中挥发出的有毒有害气体尽快的脱离活性炭附近 的区域,使得活性炭中的空间可以尽快的用于容纳从活性炭挥发处的气体,使得吸附与挥发 的平衡尽可能的向挥发的方向进行。
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特征在于:空气净化剂包设置在窗帘本体的下部, 窗帘本体的中部或上部设有光反射层,光反射层用于与窗户的玻璃配合向空气净化剂包反射 光线。
通过光反射层,可以将白天透过窗户的光线反射到玻璃上,玻璃的内表面又会反射一 部分光照到窗帘的空气净化剂袋上,从而增加单位时间内辐射到空气净化剂包上的能量,提 高空气净化剂袋处的温度,有利于加快活性炭所吸附的气体的挥发。
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特征在于:电源为设置在空气净化剂袋上的自备电 源,窗帘本体上还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有充电装置。
自备电源可以保证在白天,家中无人的时候,仍可以利用电加热装置或电加热装置+电 风扇来对活性炭进行排除有毒气体的作业。而无需利用市电来为一较低功率的电器持续供 电。当自备电源上的电能不够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充电装置来为自备电源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冰,未经金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721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