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现场简易底栖生物淘洗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68277.2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78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纪灵;纪殿胜;唐海田;姜军成;杨鲁宁;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
主分类号: | A01K80/00 | 分类号: | A01K80/00 |
代理公司: | 烟台智宇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7230 | 代理人: | 李增发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现场 简易 底栖生物 淘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湖泊等底栖生态环境研究大型底栖动物样品淘洗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现场简易底栖生物淘洗器。
背景技术
底栖生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同时,不同种类底栖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生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在研究中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生物;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小型底栖生物;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微型底栖生物。
底栖动物样品从泥样中的淘洗分离是展开底栖动物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也是海洋、湖泊等底栖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研究者用平底网筛淘洗小型底栖动物样品,人工淘洗工作量大,成本高,费时费工,浪费水,淘洗后,洗出的底栖动物样品往往转移不彻底,造成样品丢失,增大了实验误差。
公开号为CN10455009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小型底栖动物样品的自动淘洗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有网兜,还包括设于所述网兜上方的出水口,所述壳体中设有用于抽水的水泵,所述水泵通过第一水管与第二水管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第一水管与第二水管之间设有旋转连接件。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设有水泵,水泵开启后,自动循化水淘洗样品,省工省时;本发明设有三个网兜,通过设置不同孔径的网兜,一次淘洗即可分离出两批次不同大小的小型底栖动物样品,效率高;出水口的水流可调节,且设有防护盖,防止空气中的昆虫等生物体混入样品,干扰计数,且出水部件可移出壳体上方,方便对壳体内部进行操作,水能循环使用,节约水源。但由于该设备的水泵必须有提供给它动力的动力源,要么是柴油机,要么是电网供电,但由于取样通常在野外,而取样又通常不会固定在某一区域,需要经常变换取样点。电网基本上没有可能,而柴油机体积庞大,质量重,加上该发明结构较为复杂,携带非常不便,另外该发明造价也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一种现场简易底栖生物淘洗器,采样现场平衡性好,符合人体力学特征,具有简易便携的特点,具体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现场简易底栖生物淘洗器,包括圆筒状的本体4,其特征是:所述的本体4的底面设置直径略大于本体直径的圆形滤网片1,滤网片1的四周包覆本体的下方筒壁并被卡箍3压覆,本体上还设置从本体筒壁下方向斜下上方延伸的出样口2。
进一步地,本体筒壁上沿垂直于出样口轴心与本体轴心所在的面设置一对把手5。
进一步地,卡箍3为开口环形,开口处设置用于缩紧卡箍的紧固件6。
进一步地,卡箍上就均匀设置3个以上将本体下缘抬离地面10-20cm的支脚7。
进一步地,所述的滤网片由网眼为0.5mm不锈钢滤网裁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本体的直径为50-80mm。
与现有技术的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质量轻仅2kg,使用和携带方便,造价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现场简易底栖生物淘洗器,包括圆筒状的本体4,所述的本体4的底面设置直径略大于本体直径的圆形滤网片1,滤网片1的四周包覆本体的下方筒壁并被卡箍3压覆,本体上还设置从本体筒壁下方向斜下上方延伸的出样口2。本体筒壁上沿垂直于出样口轴心与本体轴心所在的面设置一对把手5。卡箍3为开口环形,开口处设置用于缩紧卡箍的紧固件6,紧固件为螺钉加翼形螺母。卡箍上就均匀设置3个以上将本体下缘抬离地面15cm的支脚7。所述的滤网片由网眼为0.5mm不锈钢滤网裁切而成。所述的本体的直径为70mm。
使用时,采泥器将海洋底泥从海底采集上来后倒于本实用新型中,用海水将底泥冲洗后海洋底栖生物留在筛网上,用勺子将生物样品慢慢冲出,顺此设备的出样口流入样品瓶中,完成样品的采集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未经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682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