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66614.4 | 申请日: | 2016-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9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涛;崔登云;赵常青;赵磊;王彬彬;谭文田;李春盛;邹艳萍;韩纪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三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0 | 分类号: | E01C1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9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混凝土 路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其具有刚度大、强度高、使用耐久以及日常养护量小等优点而广泛运用在公路修建领域。然而,普通的素混凝土路面主要依靠极限抗弯拉强度来承担行车的荷载,由于混凝土的抗拉性很低,故采用较厚的路面板材能满足强度要求。相比较其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在路面的使用方面,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远没有发挥出来。人们又制造了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其在车辆荷载作用前,路面已经被施加永久的压应力,路面已经被施加永久的压应力,使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面先承受压应力,当车辆载荷作用时,路面板底部的压应力抵消了一部分拉应力,然后弥补了混凝土抗拉强度偏低的缺点,使得混凝土抗压强度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了路面的抗弯拉强度和路面承载力。
传统的预应力混凝土路面一般采用纵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在两个方向上进行张拉,这样从经济的观点来看,虽然减薄了路面板的厚度,但需要大量的预应力筋、施工工业也较复杂,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大,难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施工,且投资较大。另外,这种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虽然能在路面结构中产生一定的预加力,但是对于承受复杂应力的混凝土路面不能解决其受力后路面开裂等问题,且由于不粘接预应力筋的有效张拉长度一般不超过60cm,因此要铺筑100-200m的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板,就必须用连接器将预应力筋连接起来,以使预应力传递连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包括混凝土、预应力筋以及固定装置,其中固定装置用于将预应力筋与路面进行固定,预应力筋为双斜向预应力筋。
进一步地,固定装置为U型固定装置。
进一步地,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两端布置有补强筋。
进一步地,预应力筋的下面布置有滑动层,用于减小摩擦效果。
进一步地,预应力筋通过锚具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
进一步地,预应力筋从内至外分别为钢绞丝、涂料层和护套层。
进一步地,涂料层由油脂或沥青构成。
进一步地,护套层的制作材料为聚乙烯。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除了具备普通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具有的优点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优点:
(1)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既可以产生纵向预应力,又可以产生横向预应力,可双向对路面进行预应力,比单一方向的预应力更适合路面的受力状况。
(2)由于同时施加了纵向和横向预应力,约束了混凝土的双向变形,混凝土路面耐久性大大提高。
(3)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是考虑连续施工而设置的路面结构,预应力的张拉可在路面两侧进行,不间断施工,提高了施工进度,并可以常距离修建预应力路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不包括混凝土的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中预应力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不包括混凝土的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结构图,本公开的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包括混凝土、预应力筋001以及固定装置002,其中该固定装置002用于将预应力筋001与路面进行固定。预应力筋001为双斜向预应力筋,即布置两排平行的预应力筋001呈交叉对称型。该两排平行的预应力筋001的布置使得该预应力筋同时具备了横向和纵向上的预应力。该斜向预应力筋001与路面呈一定的角度,由于路面所受横向压力较小,所以纵向预应力一般也远大于横向预应力值,所以该角度的取值小于45°,优选为小于30°。
在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中,预应力筋分两层斜向布置,与路面纵向有一定的角度,所以该固定装置002优选为U型固定装置来保证预应力筋001张拉所需要的空间,保证千斤顶张拉时与混凝土垂直。U型固定装置的尺寸可以根据端部受压截面尺寸验算得出,该U型固定装置的长度可以根据该预应力筋001的布置间距算出。
该预应力筋001优选通过锚具固定在固定装置00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三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三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666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