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连接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9635.3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3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成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凯士通端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3 | 分类号: | H01R13/53;H01R1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4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连接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快速连接接头。
背景技术
接头用于两个电导线电连接,目前,市场上的接头都是分为公插件和母插件,两独立的电导线都需要先分别于公插件或母插件连接后,再通过公插件与母插件相互连接,连接繁琐,不容易操作。
公开号为CN20472058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快速连接接头,包括底座和插片,所述底座的相对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第一夹瓣与底座的上表面拼合构成第一插孔,第二夹瓣与底座的上表面拼合构成第二插孔,所述插片插设于底座上的两插孔内,所述第一夹瓣与第二夹瓣上均设有卡槽,两卡槽分别与底座上设有的两卡块一一配合。
但上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分别将两夹瓣与底座拼合,操作较为繁琐,并且由于两夹瓣之间没有连接密封结构,若接头处产生电弧会从两夹瓣之间逃出,安全存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方便、保护良好的快速连接接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连接接头,其中:包括底座、盖板,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导电片,所述底座与盖板拼合形成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均通向导电片,所述盖板上相对的两侧设置有连接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卡接连接框的连接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线先放至盖板处,施力将盖板扣到底座上,然后连接框连接到连接头处实现接头的闭合,导线与导电片导通,从而实现多条导线的连接;将连接框连接至连接头处即可完成安装,安装步骤简便,并且安装完成后导电片的周围都受到底座和盖板结构的遮挡,不存在缝隙,从而保证了电弧不会从连接处飞溅出来,保证了连接的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能弯折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底座和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弯折的连接板能方便的将盖板盖到底座上,从而保证了快速连接接头能方便的扣合和分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片上设置有两夹线切槽,所述夹线切槽分别与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线切槽的设置可以在使用时,导线无需剪掉绝缘部分,导电片直接利用剪切力在夹线切槽处将绝缘层切除与内部金属接触,实现线路的导通,安装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线切槽开口处设置为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角的设置可以将导线引入到合适的位置,避免导线完全夹在切槽的外部,直接将导线剪短,保证了连接的准确与稳定,提高了安装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片凸起在底座上,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容纳导电片的固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槽的设置保证了导电片的准确安装,也保证了盖板和底座在扣合时位置的准确性,并且在扣合时也能准确的将导线压至导电片处,结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插孔单向导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向导通的第二插孔在放置导线时仅从一个方向接入,另一条导线可以从第一插孔处任意方向接入,在保证接线功能良好实现的同时减少了外界对接线处的影响,保证了接线结构的稳定持久;同时也避免了伸出插孔的导线与其他物体导通发生危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在导电片安装位置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板,所述连接头设置在安装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的设置使导电片的安装更加稳定,并且能避免导电片处与外界接触,保证了接头使用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孔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板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开状态的正视图。
附图说明:1.底座;11.连接头;12.安装板;2.盖板;21.连接框;22.固定槽;3.连接板;31.夹线切槽;4.导电片;5.第一插孔;6.第二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凯士通端头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凯士通端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96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