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上袋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9434.3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6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松;林志杰;曾艺宾;蔡松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佳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43/30 | 分类号: | B65B43/30;B65B43/4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63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上袋机构。
背景技术
市面上粮食、饲料、杂粮的定量包装产品仍然有很多是人工上袋,人工上袋速度慢,效率低,而且成本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一体化上袋机构,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一体化上袋机构,包括转动架,所述转动架上铰接有一对垂下的转动臂,转动臂下端设置有拐形撑板,其中一转动臂中部铰接有第一气缸,另一转动臂中部铰接有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的伸缩杆端部与第二气缸的伸缩杆端部经连接杆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架经两端的轴承座安装于机体上,所述转动架与轴承座之间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转动架其中一端还设置有从动带轮,所述从动带轮经传动带与电机轴上的主动带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两转动臂之间还连接有联动杆,联动杆两端分别与两转动臂相铰接,并且联动杆与所述转动架交叉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一体化上袋机构取袋了人力套袋,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将会大大提高效率,而且定位精准,与其他机构的紧密配合,可以将袋子快速准确地套在上料机构上,解放了劳动力。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构造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状态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种状态立体图;
图中标号说明:1-转动架、2-转动臂、3-拐形撑板、4-第一气缸、5-第二气缸、6-连接杆、7-轴承座、8-轴承、9-从动带轮、10-传动带、11-电机轴、12-主动带轮、13-联动杆、14-包装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一体化上袋机构,包括转动架1,所述转动架1上铰接有一对垂下的转动臂2,转动臂2下端设置有拐形撑板3,其中一转动臂中部铰接有第一气缸4,另一转动臂中部铰接有第二气缸5,第一气缸4的伸缩杆端部与第二气缸5的伸缩杆端部经连接杆6连接在一起,第一气缸4和第二气缸5其中一个为长气缸,另一个为短气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架1经两端的轴承座7安装于机体上,所述转动架1与轴承座7之间通过轴承8转动配合,转动架1其中一端还设置有从动带轮9,所述从动带轮9经传动带10与电机轴11上的主动带轮12传动连接,轴承座上安装4个接近开关,分别来控制转动架的各个角度,电机轴11与伺服电机相连接,以便控制转动架的转动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两转动臂2之间还连接有联动杆13,联动杆两端分别与两转动臂2相铰接,并且联动杆13与所述转动架交叉设置,联动杆13一端与其中一转动臂的铰接部位于转动架上侧,联动杆13另一端与另一转动臂的铰接部位于转动架下侧,使得两转动臂在转动的时候能够同步转动,保证同步性。
一体化上袋机构的工作过程:(1)转动臂处于与垂直方向呈15°的初始位置(如图2所示);(2)电机控制转动架逆时针转动,在转动臂逆时针转过至竖直方向后,两拐形撑板的拐形端部正好插入袋口;(3)第一气缸4和第二气缸5同时向外推动,将包装袋袋口快速撑开,袋口牢牢地撑开在拐形撑板两端;(4)电机带动转动架反向转动,转动臂顺时针转动90°至水平方向将包装袋的袋口套到指定机构上(如图3所示);(5)先让第一气缸4和第二气缸5中的长气缸通大气使其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紧接着让短气缸往回收缩,使两个拐形撑板合拢,不再紧紧地撑开袋口;(6)电机继续带动转动架做顺时针转动,转动臂继续向上摆动15°,使得两拐形撑板从袋口脱离出来,包装袋也已交接到指定机构上;(7)电机再次带动转动架逆时针转动90°,转动臂回到初始位置,至此一个完整过程完成。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佳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漳州佳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94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