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7983.7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4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盛建强;候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晨盛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2144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客车 尾部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属于汽车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乘坐9人以上(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一般具有方形车厢,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的商用车,这类车型主要用于公共交通和团体运输使用。客车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有铰接的,也有牵引挂车型的。有两门、单门式,或备有行李舱。多数客车采用柴油机驱动,目前也有纯电动车,全金属车身。按照乘车人数计算所耗用的能源和所占的道路面积,公共交通车辆要比个人车辆经济,这是许多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客车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世界范围而言,轿车制造和普及比较广泛,因此作为公共交通主体的客车制造业,无论是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技术,都表现出相当成熟,欧洲的客车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居世界首位。中国客车业的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客车的尾部防撞支架位于客车的后端,在发生追尾事故时,其最先受力并承受最大的压力,现有的尾部防撞支架梁强度不高,在客车碰撞时,其框架易变形发生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支撑安全可靠,强度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两根平行设置的外支撑杆和两根内支撑杆;所述内支撑杆设置于上部支撑杆和下部支撑杆之间,内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夹角为79度,内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撑杆,加强支撑杆与内支撑杆的夹角为36度;所述下部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杆,下部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127度的钝角折弯;所述下部支撑杆的钝角折弯处下部与外支撑杆之间设置有L型的下加强杆;所述上部支撑杆由中线至端部包括上部支撑杆后端、上部支撑杆中部和上部支撑杆前端;所述上部支撑杆前端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89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2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3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2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
优化的,上述客车尾部防撞支架,所述相邻的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折弯加强杆,折弯加强杆的折弯角度为89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将后防撞支撑梁分为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方便组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整个框体重量较大带来的装配不便。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通过增加折弯加强杆、下加强杆和加强支撑杆,并且通过3D建模的方式进行模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撑网络,增加了骨架在各个角度的抗拉抗压强度,在碰撞实验中,将其设计为弧形与直线型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其弧度经过计算得出最佳弧形配置,增强了支撑组件的整体强度,在碰撞中,降低变形,提高强度,增加了客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上部支撑杆、2为下部支撑杆、3为外支撑杆、4为内支撑杆、5为加强支撑杆、6为下加强杆、7为折弯加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两根平行设置的外支撑杆和两根内支撑杆;所述内支撑杆设置于上部支撑杆和下部支撑杆之间,内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夹角为79度,内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撑杆,加强支撑杆与内支撑杆的夹角为36度;所述下部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杆,下部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127度的钝角折弯;所述下部支撑杆的钝角折弯处下部与外支撑杆之间设置有L型的下加强杆;所述上部支撑杆由中线至端部包括上部支撑杆后端、上部支撑杆中部和上部支撑杆前端;所述上部支撑杆前端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89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2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3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2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所述相邻的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折弯加强杆,折弯加强杆的折弯角度为89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晨盛汽车附件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晨盛汽车附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79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头散热面器罩总成
- 下一篇:一种汽车前壁板隔音垫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