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农业秸秆自动压缩打包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3979.3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1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慧;梁峙;肖扬;梁骁;杨瑞卿;肖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30B9/30 | 分类号: | B30B9/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18 江苏省徐州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业 秸秆 自动 压缩 打包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农业秸秆自动压缩打包机。
背景技术
我国每年仅农作物秸秆产量就约有7亿吨。目前这些农作物秸秆除部分用于农村炊事取暖、饲料加工、秸秆还田和造纸外,约有一半被废弃烧毁,仅有15%的燃烧效率,而秸秆发电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些废弃物,变废为宝。通过在高温高压锅炉中直接燃烧经过预加工的秸秆产生热能,再进一步转化为电能。软质发电所用的原料为黄色秸秆,主要包括稻草、小麦秸秆等草类农作物秸秆,这些物料具有体积大、重量轻、密度小等特点,为满足锅炉燃烧发热量,保证单位时间内的上料量,需要打捆至规定的体积和重量后输送至炉膛内燃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燃料的收集、储运和运送是电厂运行的瓶颈,因此进行压缩打包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开发出对物料在压缩过程中合适的压缩力与密度、压缩力,并在及物料释放后物料变形恢复和应力松弛的设备是本发明的关键。
目前的现有技术如下。
秸秆打包机按照不同的工作需要可以有不同的类型。首先是捡拾压捆机,可以把收割的饲草直接打成圆捆或方捆。一般说来这种压捆机的压捆密度多为中密度(150kg/m3~250kg/m3),这样的草捆可直接用来储存或短距离运输。作为饲草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饲草商品化加工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将中密度草捆继续压缩成高密度(300kg/m3~500kg/m3)的草捆,因此在饲草饲料的商品化生产过程中往往还需要高密度的压捆机,这类压捆机多为液压式压捆结构。
1870年美国人设计了第一台固定式捆草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捡拾压捆机研制成功,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从近年来的文献和相关的资料和报道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饲草打包设备的生产技术更成熟,结构参数也更合理。国际著名的农机生产商,如纽荷兰(NewHolland)公司、约翰迪尔(JohnDeer)公司的打包机都己成系列生产。这些设备无论在机械结构、动力配套、液压系统还是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都处理的很成功,一些新的设计理念、最新的科研成果在这些机械上都有所体现。2007年纽荷兰(NewHolland)公司生产的大方捆机己经在国能生物质发电项目中投入使用。
现有技术中的打包机送料大多采用手工送料,工作效率低并且很不安全,由于送料位置不精确还可能损坏物料和降低产品质量;少数采用由电机、减速机传动的送料装置,其动力的传递是利用主轴通过曲柄及摆杆机构将力传递给物料送料机构,这种送料机构的结构复杂,体积大,送料位置不够精确,因而调整控制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农业秸秆自动压缩打包机,包括水平挤压系统1、垂向压缩系统2、侧支撑板3、可调节旋转基座4、打包系统5、压力感应器6、两侧压缩板7、智能控制器8、驱动电机9;垂向压缩系统2位于智能控制器8的下部,垂向压缩系统2的一侧设有侧支撑板3、打包系统5;垂向压缩系统2的另一侧设有两侧压缩板7、水平挤压系统1、驱动电机9;垂向压缩系统2的一侧下部设有压力感应器6;垂向压缩系统2的下部设有可调节旋转基座4,所述智能控制器8与驱动电机9导线连接。
进一步的,水平挤压系统1包括水平挤压曲轴1-1、水平挤压导轨1-2、水平挤压连杆1-3、水平挤压前置板1-4、两侧压缩电机1-5、两侧压缩导轨1-6、反向推板1-7、反向推板导轨1-8;所述水平挤压曲轴1-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9连接,水平挤压曲轴1-1的另一端与水平挤压连杆1-3连接,所述水平挤压连杆1-3与水平挤压前置板1-4固定连接,水平挤压连杆1-3与水平挤压导轨1-2滑动连接;所述反向推板1-7位于水平挤压前置板1-4的对面,反向推板1-7在反向推板导轨1-8的上部,反向推板1-7与反向推板导轨1-8滑动连接;所述两侧压缩导轨1-6与两侧压缩板7滑动连接,两侧压缩板7与两侧压缩电机1-5传动链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垂向压缩系统2包括油压机2-1、油电组合管2-2、重力压力墩2-4、挤压柱2-5、重力导轨2-6、压力油缸2-7;所述油压机2-1与压力油缸2-7液压曲轴连接,油压机2-1与智能控制器8通过油电组合管2-2中的导线连接,同时压力油缸2-7与重力压力墩2-4通过油电组合管2-2中的油管连接;重力压力墩2-4与挤压柱2-5通过重力导轨2-6滑动连接,所述挤压柱2-5在重力导轨2-6上垂直上下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39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