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内镜黏膜下剥离用高频电切刀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3093.9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91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申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申星杰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250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黏膜 剥离 高频 电切刀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用的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内镜黏膜下剥离用高频电切刀。
(二)背景技术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具有创伤小,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等优点。
通过内镜,首先用电凝方法在病变周围进行标记,之后黏膜下注射使病变隆起,利用各种电切刀沿标记部位环形切开黏膜,使黏膜层与黏膜下层部分分离,继续向黏膜下注射,使已经切开的病变进一步隆起,最后使病变完全切除。术后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病变是否完全切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扩大了对消化道浅表病变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加深了对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提高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水平。
内镜粘膜下剥离手术技术难度高,主要存在下述问题点:
(1)需要医生护士熟练使用器械,手术时需要先用注射针注射使病变部位隆起,抽出注射针后再插入电切刀进行切开,手续比较复杂,效率低;
(2)切割深度比较难以把握,有可能伤及下层组织。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的新型内镜黏膜下剥离用高频电切刀。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内镜黏膜下剥离用高频电切刀,包括通电刀刃、手柄,其特殊之处在于:通电刀刃纵截面为凸字型,横截面为扁平结构,通电刀刃的头端为绝缘部,两侧设置导电丝。
所述的新型内镜黏膜下剥离用高频电切刀,还包括开关。
所述通电刀刃两侧导电丝形成竖直电刀部及水平电刀部,绝缘部、竖直电刀部、水平电刀部的长度之比为1:1.8-2.3:0.7-1,两水平电刀部在一水平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切刀前端纵截面呈凸字型扁平头,易于分离消化道粘膜下层;头端为绝缘部,便于该电切刀在分离消化道粘膜下层时,不易穿孔;两侧导电丝的设置易于刀刃两侧移动切割,极大的提高了切割效率;水平导电丝不仅利于推进切割,提高效率,而且首创的达到了左右、向前多方向切割的目的,是目前为止,电切刀无法做到的,值得推广。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通电刀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图1的俯视图;
图中,1绝缘部,2导电丝。
(五)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通电刀刃、手柄,通电刀刃纵截面为凸字型,横截面为扁平结构,通电刀刃的头端为绝缘部1,两侧设置导电丝2。
所述的新型内镜黏膜下剥离用高频电切刀,还包括开关。
所述通电刀刃两侧导电丝2形成竖直电刀部及水平电刀部,绝缘部、竖直电刀部、水平电刀部的长度之比为1:1.8-2.3:0.7-1,两水平电刀部在一水平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切刀前端纵截面呈凸字型扁平头,易于分离消化道粘膜下层;头端为绝缘部1,便于该电切刀在分离消化道粘膜下层时,不易穿孔;两侧导电丝2的设置易于刀刃两侧移动切割,极大的提高了切割效率;水平导电丝2不仅利于推进切割,提高效率,而且首创的达到了左右、向前多方向切割的目的,是目前为止,电切刀无法做到的,值得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申星杰,未经申星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30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次性吸痰包
- 下一篇:一种微创腰骶椎单向带刺轴向融合内固定系统的植入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