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细胞凝集强度观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2393.5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4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韩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市中心血站 |
主分类号: | G01N21/82 | 分类号: | G01N21/82 |
代理公司: | 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6 | 代理人: | 刘晓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细胞 凝集 强度 观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细胞凝集强度观察装置。
背景技术
医院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验人员要事先进行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而试管法是最经典的交叉配血方法。将献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加入试管混合,试管放入离心机离心后,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并且观察凝集强度,来判断献血者和受血者配血是否相合。一般的步骤为:将试管从离心机取出后,用手轻轻晃动,使细胞扣脱离管壁,根据细胞扣脱离管壁时的状态进行判断,由于一些弱凝集绝大多数都为小颗粒不易观察,所以检验人员一般是将每个试管对准光源进行观察。然而,每次进行交叉配血时,都是将同一受血者的样本与多个献血者分别进行匹配,而每一管都需要单独从离心机里取出来进行轻轻震荡后对准光源进行观察,这样不仅浪费时间,降低工作效率,由于每次观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旦前面观察的试管内凝集状况由于不好判断而耽误太多的时间,最后观察的试管内时间一长,凝集现象会出现改变,从而造成误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红细胞凝集强度观察装置,包括:试管夹持装置,由至少3个单体串联而成,每个单体包括供试管穿入并夹持在试管管壁上的固定件;上支撑架,包括左、右上支撑杆,二者分别设置在试管夹持装置的两端;下支撑架,包括左、右下支撑杆,以及设置在左右下支撑杆底端的底板,左、右下支撑杆分别与左、右上支撑杆配合,将试管夹持装置支撑起来;灯箱,设置在底板的后侧。
优选的,还包括左右握持部,分别设置在上支撑架两端。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的内部设有至少两个弹性夹持片。
优选的,所述试管夹持装置的前或后侧侧面上至少一侧设有横板。
优选的,所述灯箱为长方形LED灯箱。
优选的,所述弹性夹持片的形状为弧形,夹持片的末端具有缓冲凸点。
优选的,所述左、右下支撑杆顶端分别设有一容纳左右上支撑杆底部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的高度为1.5-2.5cm;所述上支撑杆的高度为2.5-4cm,所述下支撑杆的高度为4-6cm。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的高度为2cm;所述上支撑杆的高度为3cm,所述下支撑杆的高度为5cm。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宽度为4-7cm;所述左、右下支撑杆距离底板的前侧边缘的距离为0.5-1cm。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点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各个配血的试管插入至固定件,然后打开光源可以进行同时观察一排试管内红细胞的凝集情况,节约时间;并且工作人员手扶握持部即可实现整排试管同时震荡,以便后续观察。由于需要整排观察,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光源为长方形LED灯箱,受光均匀,有利于观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红细胞凝集强度观察装置上下支撑架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试管夹持装置上设有横板的红细胞凝集强度观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红细胞凝集强度观察装置上下支撑架结合后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固定件纵切面示意图。
如上各图:1-试管夹持装置;6-灯箱;11-固定件;111-弹性夹持片;21-左握持部;22-右握持部;31-左上支撑杆;32-右上支撑杆;41-左凹槽;42-右凹槽;51-右下支撑杆;52-右上支撑杆;53-底板;91-横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红细胞凝集强度观察装置,包括试管夹持装置1,上支撑架、下支撑架及灯箱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市中心血站,未经青岛市中心血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23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