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气逆流增压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1604.3 | 申请日: | 2016-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5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邹俊杰;万发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02B37/12 | 分类号: | F02B37/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徐激波 |
地址: | 226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逆流 增压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废气排放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气逆流增压控制装 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减少和控制船舶造成的大气污染,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 MARPOL73/78公约》附则Ⅵ—《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国际上许多组织对控制 排放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目前的控制技术主要在两方面,柴油机内部的工作过 程的改善和外部的废气后处理。本项目从改善内部工作过程即机内净化着手对柴油机增 压系统进行技术改进和重新设计。
柴油机废气排放的有害物中危害最大的是氮氧化物(NOx),减少发动机NOx排放 的措施可分为两种,一是抑制它的生成,二是对排出的NOx进行后处理。其中抑制生成 主要是在发动机燃烧室内NOx的生成速率受燃烧气体的温度和氧浓度的控制。也就是说, 为了减少NOx的生成,就要采取使燃烧室内温度降低和降低氧浓度的方法。降低燃烧温 度的方法有推迟喷油、冷却进气等。降低氧浓度主要可以采用废气再循环等。本系统(装 置)采用的废气逆流技术就是废气再循环的一种,是通过对柴油机进气氧浓度的控制,也 就是通过降低燃烧室内氧浓度来达到控制NOx排放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设 计简单、控制方便、提高整个柴油机电子控制及自动化的废气逆流增压控制装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废气逆流增压控制装置,包括涡轮机、压气机和 逆流装置,所述涡轮机包括废气进气道,废气排气道,叶轮,喷嘴环和轴封,所述压气 机包括进气道,工作叶轮,涡壳,轴封和排气道,所述逆流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逆 流管,电控单元和电磁阀;所述叶轮与所述工作叶轮同轴连接,且端部采用轴封进行密 封,所述废气排气道与所述排气道之间通过所述逆流管连通,所述逆流管内设有电磁阀, 所述电磁阀与所述电控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控单元的输入端还分别连接有柴油 机负荷信号、废气压力信号、新气压力信号,所述废气压力信号来自于设置在所述废气 进气道内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新气压力信号来自于设置在所述排气道内的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道的进气端部设有消音滤器。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阀采用比例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电控单元采用单片机或者PLC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传感器至少设置两个,且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废气进气道或排 气道内。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与传统增压器相比,结构上增加了关键部件逆流器。
(2)逆流管直接连接涡轮机及压气机的排气管,与采用可变喷嘴环技术的增压器相 比较,简化了涡轮机的机构。
(3)逆流器的电磁阀采用可变开度的比例电磁阀,从而实现了根据控制信号改变逆 流废气量的目的。
(4)逆流器的电子控制单元(器)同时接受柴油机负荷信号、废气压力信号、新气 压力信号等,并对信号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比例电磁阀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保证 了逆流的废气量与柴油机的实际运行工况相符。
(5)电子控制单元便于实现人机交互,并进行相关参数的设定。
(6)便于实现自动控制和电子控制,并能与电控柴油机的电子控制相融合,提升整 个柴油机的电子控制及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控原理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废气逆流增压控制装置,包括涡轮机、压气机和逆流装置, 所述涡轮机包括废气进气道1,废气排气道2,叶轮3,喷嘴环4和轴封5,所述压气机 包括进气道6,工作叶轮8,涡壳9,轴封5和排气道10,所述逆流装置包括,压力传感 器,逆流管11,电控单元和电磁阀12;所述叶轮3与所述工作叶轮8同轴连接,且端部 采用轴封5进行密封,所述废气排气道2与所述排气道10之间通过所述逆流管11连通, 所述逆流管11内设有电磁阀12,所述电磁阀12与所述电控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 电控单元的输入端还分别连接有柴油机负荷信号、废气压力信号、新气压力信号,所述 废气压力信号来自于设置在所述废气进气道1内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新气压力信号来自 于设置在所述排气道10内的压力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16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