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9314.7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0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闫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厦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物 沉降 观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结构,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
背景技术
根据规范要求,高层建筑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沉降观测,形成记录后表明该建筑具体的沉降量与观测时间的关系,是判断建筑是否在规范允许的沉降范围内的直接依据。
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3274735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沉降观测结构,它包括具有弯折端的钢筋,所述的弯折端的端部为圆锥形,所述的钢筋的直杆端固定在结构墙或柱与观测点相对应位置的钢筋上,所述的圆锥形的顶端垂直向上设置。
对于现有的上述沉降观测装置,由于长期凸出墙体裸露在外,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被意外破坏、生锈、腐蚀等,导致观测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具有结构稳定,不易损坏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包括沉降观测装置,所述沉降观测装置包括槽型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开口处设有盖板,所述壳体相对盖板的一侧设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设有内螺纹,所述安装筒螺纹连接有观测杆,所述观测杆向外螺出时延伸出壳体的开口,所述沉降观测装置安装于建筑物的墙体,所述墙体开设有凹槽,所述沉降观测装置的壳体通过混凝土与凹槽的内壁浇筑连接,所述盖板与墙体表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相比现有的沉降观测结构,本实用新型摒弃了观测杆直接固定于墙体这种简易的方式,通过设置带壳体的沉降观测装置来对观测杆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施工时,在建筑物壳体上留设凹槽,将沉降观测装置的壳体通过混凝土与墙体浇筑固定,且盖板与墙体平齐,保证壳体部分完全置于墙体内,由于壳体置于墙体内,因此不容易与外物发生碰撞损坏。盖板的设置则避免观测杆裸露,起到更好的防水防尘作用,使其不易锈蚀。使用时,只需打开盖板,将观测杆螺出壳体的开口处即可进行观测操作,使用方便。且如此设置的,更方便沉降观测装置的外部加工,实现量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板上设有需通过钥匙打开的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盖板上设置锁的结构能够防止人为的故意破坏,防护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板与壳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密封圈在于有效加强盖板与壳体连接处的密封性,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安装筒、观测杆均为不锈钢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锈钢材料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以及较稳定的化学特性,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筒与壳体焊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筒与壳体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固定强度高,不易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稳定,不易损坏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混凝土层;3、凹槽;4、安装筒;5、观测杆;6、墙体;7、密封圈;8、锁;9、门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沉降观测装置,所述沉降观测装置包括槽型的壳体1,所述壳体1的开口处设有盖板,所述盖板铰接于壳体1开口处的一侧,优选的盖板上还设有锁8,锁8可以为转舌锁也可以为挂锁,但优选为转舌锁。
所述壳体1相对盖板的一侧设有安装筒4,所述安装筒4设有内螺纹,所述安装筒4螺纹连接有观测杆5,安装筒4、观测杆5以及壳体1均优选为不锈钢材料,其中安装筒4与壳体1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所述观测杆5向外螺出时延伸出壳体1的开口,所述沉降观测装置安装于建筑物的墙体6,所述墙体6开设有凹槽3,所述沉降观测装置的壳体1通过混凝土与凹槽3的内壁浇筑连接,所述盖板与墙体6表面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厦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厦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93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