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B柱的后视镜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620038963.5 | 申请日: | 2016-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69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 发明(设计)人: | 廉德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廉德盛 |
| 主分类号: | B60R1/07 | 分类号: | B60R1/07;E05B7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450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视镜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汽车B柱的后视镜结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因为汽车A柱上都有后视镜,驾驶者可以通过后视镜看到后方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突然开车门的现象,但是,对于乘坐人员而言,特别是坐在汽车后排的乘坐人员,很多情况下,都不会先观察后方情况,盲目的开启后车门,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威胁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汽车B柱的后视镜结构,该结构能以震动的方式及时提醒乘车人员需要观察B柱的后视镜,以确保乘坐人员看到后方情况,进而保证了乘坐人员开启后车门下车的安全,大大减少悲剧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B柱的后视镜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汽车两边B柱上后车门,该后车门内侧分别设有门锁钩,各门锁钩用以开启后车门,所述各后车门与对应B柱的连接处外侧分别通过一折叠部与一后视镜相连接,各该折叠部分别与一机械芯相连接,该机械芯用以开启/关闭后视镜以及提醒乘坐人员观察后视镜,各该机械芯分别设于对应一边的后车门内侧里。
所述后视镜的设置位置处分别设有镜收纳部,该镜收纳部用以在后视镜收起时收纳后视镜,各该后视镜的设置高度约为车窗玻璃高度的一半。
所述机械芯包括与折叠部相连接的马达以及设置在门锁钩上的振动器和感应装置,该马达、振动器以及感应装置之间相互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通过折叠部将后视镜连接在B柱外侧,并在该后视镜设置位置设一收纳部,后视镜在折叠部和马达的相互作用下,可收纳到收纳部中,形成可收展结构,在后车门的门锁钩处设有感应装置和振动器,当乘车人员的手指到靠近门锁钩或触碰门锁钩时,感应装置会对手指靠近或触碰门锁钩的信号进行反馈,接收到反馈信号的同时,两边B柱外侧的后视镜会在马达和折叠部的相互作用下,自动开启,在各后视镜开启的同时,门锁钩会通过振动器,以震动的方式提醒乘车人员需要观察B柱的后视镜,以确保乘坐人员看到后方情况,进而保证了乘坐人员开启后车门下车的安全,大大减少悲剧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后视镜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后视镜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后车门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后车门;2-门锁钩;3-后视镜;4-收纳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汽车B柱的后视镜3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汽车两边B柱上后车门1,该后车门1内侧分别设有门锁钩2,各门锁钩2用以开启后车门1,各后车门1与对应B柱的连接处外侧分别通过一折叠部与一后视镜3相连接,各该折叠部分别与一机械芯相连接,该机械芯用以开启/关闭后视镜3以及提醒乘坐人员观察后视镜3,各该机械芯分别设于对应一边的后车门1内侧里。
如图1-5所示,后视镜3的设置位置处分别设有镜收纳部4,该镜收纳部4用以在后视镜3收起时收纳后视镜3,由于车辆的后车门1结构几乎是有弯度的门,门窗也是有弯度的门窗框,所以,各该后视镜3的设置高度约为车窗玻璃高度的一半,即为15~20厘米,不适宜过高,开启后视镜3时不要过分的开启,开启后,B柱外侧的后视镜3的距离不会超过车辆本身A柱的后视镜3的距离,而B柱外侧的后视镜3的宽度,不超过车辆本身的后车门1窗框的宽度,不影响汽车整体美观为宜,没有B柱的车辆,另行设计B柱外侧的后视镜3)。
其中,机械芯包括与折叠部相连接的马达以及设置在门锁钩2上的振动器和感应装置,该马达、振动器以及感应装置之间相互电性连接(未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廉德盛,未经廉德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89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