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斜度井用井眼清洁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8752.1 | 申请日: | 2016-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7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任喜东;田景武;刘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37/02 | 分类号: | E21B37/02;E21B2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曹爱华 |
地址: | 163319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斜度 井用井眼 清洁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石油、天然气和地质钻井作业井眼清洁工具,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大斜度井用井眼清洁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井眼井斜的增大,钻井产生的岩屑携带出地面也随之困难。由于井下岩屑的不能及时清除,在钻井作业中,遇阻划眼、卡钻现象时有发生,制约着该类井的钻井周期和施工质量。为此,解决大斜度井的岩屑携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技术。
传统的解决方法如“高粘钻井液塞”、提高转速、增大排量、频繁“短程起下钻”、加入润滑剂等在钻井施工已接近尾声时尚可一试,但若还有大段的井眼待钻,这些方法就难以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岩屑床危害问题。大斜度钻井不仅应考虑清除钻屑的问题,而且要做到清除井眼低端的钻屑沉积床。专利201220523686提供了一种钻柱式井眼清洁工具,采用了安装喷嘴、扰流块和刮削刃的方式,采用水力清洗与机械破岩相结合,清除岩屑沉积床,保持井眼清洁,但由于结构复杂,易损件多,因而安全性不能保证,存在寿命短问题,不能在现场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斜度井用井眼清洁工具,这种大斜度井用井眼清洁工具用于解决目前现场实际施工中,大斜度井的净化清洁施存在净化效果不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大斜度井用井眼清洁工具包括清洁齿、本体、动力涡轮、内轮、下托盘,本体为筒状体,清洁齿环绕在本体外,清洁齿内壁镶嵌多个磁铁;内轮、动力涡轮、下托盘置于本体内,动力涡轮下部通过球轴承与下托盘连接,下托盘具有环形流孔,下托盘与本体固定连接,动力涡轮上部与内轮螺纹连接;内轮上筒壁内镶嵌多个磁铁,内轮上还具有泄流孔;清洁齿上的磁铁与内轮上的磁铁数目相同,一一对应设置,相对应的磁铁磁性相反。
上述方案中动力涡轮上部中心设置螺纹孔,与内轮下部螺纹连接,动力涡轮下部为轴承腔,轴承腔上表面为圆弧形,球轴承设置在轴承腔内。球轴承配合具有摩擦小的特点,可大大减小上部动力机构和内轮转动的阻力。
上述方案中内轮的上部为上筒,下部为转动轴,中间为过渡斜面;转动轴下端有外螺纹,与动力涡轮连接,过渡斜面上留有泄流孔。
上述方案中内轮嵌有磁铁1-10块,最佳为3-6块,清洁齿上嵌有磁铁1-10块,最佳为3-6块,通过二者相同数目相反磁性的磁铁配合,带动外部清洁齿转动。
上述方案中下托盘由圆盘及圆柱组成,圆柱内部有空腔,空腔下表面为圆弧形,与球轴承相配合;圆盘上留有环形流孔,是钻井液下行通道;下托盘座在本体内部台肩上,并通过球轴承支撑上部动力涡轮和内轮。
上述方案中本体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纹与上、下部钻柱相连,本体外侧上部留有台肩,清洁齿通过顶紧被顶固在台肩处。
上述方案中清洁齿外部为螺旋条棱切削齿,相邻的两个螺旋条棱切削齿间为螺旋状的导流槽,随着清洁齿高速旋转,刮擦岩屑床,进行机械清岩屑,同时螺旋状的导流槽迫使环空钻井液转向的同时流速加快,产生紊流,有利于岩屑的携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钻井液作用下,清洁齿高速转动,机械清岩效果显著。
(2)本实用新型动组件与静组件只有球轴承一处配合,摩擦小,转动扭矩大,寿命长。
(3)本实用新型借助钻井液本来的能量,不需要额外进行能量补充;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较低,易于在现场进行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清洁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动力涡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A剖视图。
1.清洁齿;2.本体;3.动力涡轮;4.内轮;5.下托盘;6.顶紧;7.球轴承;8.磁铁;9.上筒;10.环形流孔;11.泄流孔;12.台肩;13.条棱切削齿;14.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87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