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模型桩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6483.5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1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志;王星;刘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00;G01N3/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模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土工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模型桩。
背景技术
模型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土工试验,它是在室内以现场桩基为原型,通过缩小一定的比 例来近似的模拟现场桩基受力、变形的情况。桩所受到的荷载按方向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下压荷载、上拔荷载和水平荷载,现场桩基的受力比较复杂,常常受到下压荷载和水平 荷载的耦合作用,或者上拔荷载和水平荷载的耦合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室内模型试 验时,不仅要考虑模型桩的单向受力,而且还有综合考虑模型桩在多向作用力耦合作用 下的承载力和变形。
现有的模型桩只能模拟单一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情况,模拟桩在其他荷载作用 下的受力、变形情况就需要更换模型桩,然而室内模拟桩的受力只作用在桩头,桩身部 分并不直接受力,所以只需对桩头部分变换即可。另外现有的将两个内壁黏贴有电阻应 变片的半桩身结合起来的办法多采用在桩身上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这与桩的实际结构 形式有区别(桩身表面没有螺栓),因此现有的室内试验模型桩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模型桩,该模型桩结 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室内模型桩的抗压、抗拔、抗水平荷载试验。
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模型桩,包括桩头、桩身和桩端,桩头由桩头顶座和用于抗拉试验或抗 压试验的上部连接件构成,桩头顶座呈圆筒状,桩头顶座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桩头顶座 外侧壁下部沿圆周方向设有环形的凹槽,桩头顶座底部开口,顶部中央设有螺纹孔A, 上部连接件与桩头顶座顶部通过螺纹连接,桩身整体为两端带外螺纹接口、中空的圆形 桩身,桩身由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半桩身构成,各半桩身内沿桩身轴向均黏贴有 多个电阻应变片,各半桩身内的相邻两电阻应变片之间的距离相等,且两半桩身内对应 的两电阻应变片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桩身上部设有导线出口,与各电阻应变片相连的 导线均穿过导线出口,桩端由桩端底座和下部连接件构成,桩端底座呈圆筒状,桩端底 座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桩端底座顶部开口,底部中央设有螺纹孔B,下部连接件与桩端 底座底部通过螺纹连接,桩头顶座和桩端底座分别与桩身的两端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的上部连接件由螺栓A和拉环构成,拉环固定于螺栓A头部上端面中央,且拉 环垂直于螺栓A头部上端面,螺栓A与螺纹孔A螺纹连接。
所述的上部连接件由螺栓B和平顶构成,平顶呈圆盘状,螺栓B固定于平顶下端面 的中央,且螺栓B垂直于平顶下端面,螺栓B与螺纹孔A螺纹连接。
所述的下部连接件由螺栓C和平底构成,平底呈圆盘状,螺栓C固定于平底上端面 的中央,且螺栓C垂直于平底上端面,螺栓C与螺纹孔B螺纹连接。
所述的下部连接件由螺栓D和锥形底构成,锥形底呈圆锥状,螺栓D固定于锥形底 底面中央上,且螺栓D垂直于锥形底底面,螺栓D与螺纹孔B螺纹连接。
所述的桩头、桩身、桩端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只需更换不同形式的桩头即可模拟模型桩在 不同性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不仅能够模拟模型桩在下压、上拔、水平荷载单独 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情况,还能够模拟下压和水平荷载耦合作用以及上拔和水平荷载耦 合作用下模型桩的受力、变形情况。
2)、两半桩身合在一起后,通过桩头顶座、桩端底座将两个半桩身固定在一起形成 整个桩身,这样形成的桩身表面没有螺栓之类的明显凸起,与实际桩身结构相吻合,从 而使试验数据更加可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模型桩其中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模型桩另外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桩头顶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上部连接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上部连接件的另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桩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半桩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桩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下部连接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下部连接件的另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64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