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制动器的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3038.3 | 申请日: | 2016-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26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秉坤;赵津;韩磊;胡秋霞;陈寿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T5/00 | 分类号: | B60T5/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器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控制技术,尤其是一种车用制动器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山区面积较大,大约有7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形,山地占地面积比较大,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以山岭区、高原和重丘为主。
在山区道路上,由于制动器工作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并且受到摩擦力与摩擦衬片较大压力的综合作用,尤其是行驶在山区及丘陵等复杂环境中载货汽车,因经常频繁连续制动或长时间使用制动,制动器的负荷将异常增大。
因为摩擦衬片与轮铜或者制动盘发生摩擦,产生的热量将使制动器的温度急剧升高,大大降低了制动器的强度;由于摩擦产生的热应力将使制动鼓与制动蹄摩擦衬片的摩擦表面产生热疲劳裂纹。然而,制动器的制动热衰退现象也会因制动器温度迅速上升变的尤为突出,严重时将使制动器完全丧失制动能力,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具有预防刹车失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并能进行汽车刹车系统进行时时降温的车用制动器的冷却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用制动器的冷却装置,包括车辆的前后制动器,淋水装置设置在车辆前后制动器处,淋水装置的输入端与设置在车辆内的水箱通过水管连通,驱动单元模块控制水箱的开闭。
前述的一种车用制动器的冷却装置中,所述淋水装置采用喷管结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在车辆制动器处设置淋水装置且该淋水装置与水箱连通,在车辆制动器处温度过高时,采用淋水装置喷水实现车辆制动器处温度降低,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示意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车用制动器的冷却装置,如附图所示,包括车辆7的前后制动器14,淋水装置5设置在车辆7前后制动器14处,淋水装置5的输入端与设置在车辆7内的水箱6通过水管15连通,驱动单元模块2控制水箱6的开闭,该淋水装置5采用喷管结构。
本实施例应用于一种车用制动器高温预警及冷却控制装置,如附图所示,包括设置在车辆7内的中央处理器1,在中央处理器1的输入端设置温度采集单元模块8,在中央处理器1的输出端分别连通驱动单元模块2、显示面板3和报警器4。
其中在驱动单元模块2的输出端设置水箱6,该水箱6设置车辆7内,且设置在车辆7前后制动器处的淋水装置5与水箱6连通,该温度信号采集单元模块8包括设置在车辆7前后制动器处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10,温度转换单元模块11的输入端与红外线温度传感器10连通,控制电路12和温度信号采集器13依次连接温度转换单元模块11,在温度信号采集单元模块8与中央处理器1之间设置辅助单元模块9。
具体使用时
分别设置于前轮鼓式制动器和后轮盘式制动器出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温度转换信号单元连接。通过电路前后轮制动器的温度信号后经过温度转换单元转化成电信号通过汽车电路传输到温度采集装置。如图1,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温度信号之后,加之辅助单元对温度数据的处理,传输到中央处理器装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进行判别温度是否超过预设值,如果温度超过预设温度值,则通过驱动单元2触发淋水装置,对前后制动器进行自动淋水降温措施。同时中央处理器连接有仪表显示面板3和报警器4,在轮中央处理器向显示面板3和报警器4输出电信号,控制面板显示报警信号及报警器采用语音方式向驾驶员发出高温报警,提示驾驶员采取停车等措施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前盘后鼓式制动系统配置的大型载货汽车、客车等在多山地区行车过程中汽车制动器温度探测和冷却,以有效减少因制动失灵造成的制动事故。上述方案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的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实施方案做出各种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法,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30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消能减震的无砂浆砌块
- 下一篇:一种可调式汽车斜坡防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