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烟套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620032294.0 | 申请日: | 2016-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5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 发明(设计)人: | 邹铜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铜维 |
| 主分类号: | A24F13/16 | 分类号: | A24F13/16;A24D1/12;A24F13/18 |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52102 | 代理人: | 陈源鸿 |
| 地址: | 5631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烟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烟套管。
背景技术
据统计,我国是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烟民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烟民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吸烟时会将烟灰随意抖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利于卫生和整洁,并且,如果不小心将烟灰落在沙发、地毯或衣物上时还容易造成火灾。
现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
专利号为:“200620062521.0”,专利名称为:“防烟灰套管及采用该套管的香烟”,其公开了“一种防烟灰套管,包括一管状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状本体的表面间隔开有若干个通气孔。”该专利解决的问题是在吸烟时可避免烟灰和烟头随意掉落。其缺陷是:1、无灭烟装置,灭烟不方便;2、无点烟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方便灭烟,同时又能对香烟自动点火的吸烟套管。
一种吸烟套管,包括一管状本体,在所述管状本体的表面间隔开有若干个通气孔;该吸烟套管还包括有一设于管状本体顶部的烟嘴和底部的底盒,所述管状本体内设有灭烟装置。
所述的灭烟装置包括灭烟片、连接杆和铆钉,所述灭烟片一端通过铆钉设于灭烟装置底部;灭烟片中部与连接杆一端相连,连接杆另一端与烟嘴下部相连。
所述底盒底部设有电子点烟器。
所述电子点烟器包括电发热装置、点烟开关、充电电池和充电口,所述电发热装置通过导线与点烟开关相连,电发热装置通过导线与充电电池相连,充电电池通过导线与充电口相连。
所述烟嘴与管状本体为活动连接。
所述底盒与管状本体为活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香烟是放入吸烟套管内的,吸烟套管上的通气孔可以在吸烟过程中使空气进入,防止因缺氧而导致香烟自动熄灭,而吸烟过程中产生的烟灰可以被挡在网罩中,可以达到没有烟灰掉落的目的,消除了安全隐患,防止了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底部的电子点烟器,在不另外带打火机,便可以实现点烟;而且上方所设的灭烟片能在抽完烟时,旋转烟嘴可以将灭烟片合拢,将香烟向下按就可以将烟熄灭;因此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从点烟到吸烟结束,都不会有烟灰掉落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吸烟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吸烟套管中灭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状本体、2-通气孔、3-烟嘴、4-底盒、5-灭烟装置、6-灭烟片、7-连接杆、8-铆钉、9-电子点烟器、10-电发热装置、11-点烟开关、12-充电电池、13-充电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吸烟套管,如图1所示,它包括一管状本体1,在所述管状本体1的表面间隔开有若干个通气孔2;该吸烟套管还包括有一设于管状本体1顶部的烟嘴3和底部的底盒4,所述管状本体1内设有灭烟装置5。
所述的灭烟装置5,如图2所示,它包括灭烟片6、连接杆7和铆钉8,所述灭烟片6一端通过铆钉8设于灭烟装置5底部;灭烟片6中部与连接杆7一端相连,连接杆7另一端与烟嘴3下部相连。
所述底盒4底部设有电子点烟器9。
所述电子点烟器9包括电发热装置10、点烟开关11、充电电池12和充电口13,所述电发热装置10通过导线与点烟开关11相连,电发热装置10通过导线与充电电池12相连,充电电池12通过导线与充电口13相连。
所述烟嘴3与管状本体1为活动连接。
所述底盒4与管状本体1为活动连接。
所述管状本体1直径大于香烟直径,能够减少香烟燃烧过快的目的,另外能避免香烟燃烧过程使冲孔网卷筒2发烫,而烫着人。
本实用新型灭烟装置5使用方法,先将香烟抽完后抽出一定距离,再将烟嘴3旋转通过连接杆7拉动灭烟片6,使其向内靠拢后,再将香烟向下按达到熄灭香烟的目的;需要插入香烟时,将烟嘴3旋转通过连接杆7推动灭烟片6,使其向外分开后,就可以将香烟插入,插入香烟点燃后将香烟向上抽出一定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铜维,未经邹铜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22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