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压柴油机复合相继增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0704.8 | 申请日: | 201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95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银燕;祖象欢;崔欣洁;杜兴华;杨传雷;李旭;宋贵涛;马传杰;王贺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37/007 | 分类号: | F02B37/007;F02B37/12;F02B37/16;F02B3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柴油机 复合 相继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增压柴油机增压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船舶增压柴油机的增压程度越来越高,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之间匹配也越来越困难,难以同时满足柴油机低中高工况的要求,并且增压压力越高,匹配问题就越突出。为了解决增压器与柴油机之间的匹配问题,目前采取了多种增压系统,如相继增压系统、二级增压系统、进排气旁通增压以及高工况放气增压等。
其中,相继增压系统是七十年代有MTU公司首先采用的新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多个涡轮增压器,随着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增加,按次序地投入运行,从而保证涡轮增压器始终工作在高效率区,获得良好的低速大扭矩性能。当相继增压系统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涡轮增压器大小不同时,则衍生出了大小涡轮增压器顺序增压系统,其基本工作原理与相继增压是相同的。
进排气旁通增压系统是将来自增压器的一部分增压空气不经过气缸,直接进入到涡轮内,使进入到涡轮内的流量、能量增加,涡轮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从而使增压压力提高、防止部分负荷压气机喘振,同时降低排气温度。
因此,考虑充分利用各增压系统的优点,将多个增压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充分扩大涡轮的当量流通面积的变化范围,进一步改善高增压柴油机全工况范围内的运行性能。
目前已公开的专利中,如申请号:200510025774.0的专利“大小涡轮增压器串并联可调高增压系统”中通过4个控制阀及相应旁通管路,实现了单级涡轮增压、相继涡轮增压和两级涡轮增压。如申请号为:201310277421.4的专利“多模式大小涡轮增压器柴油机顺序增压结构”通过设置6个控制阀来实现非增压模式、小涡轮增压器模式、大涡轮增压器模式以及大小涡轮增压器模式的切换。但是上述两个专利所述技术方案中不涉及进排气旁通增压模式。再如申请号:“200710144757.9”的专利“可调相继复合涡轮增压系统”中记载的通过设置4个控制阀实现单台涡轮增压、两台并联涡轮增压、进排气旁通涡轮增压、高工况放气涡轮增压之间的切换,扩大了增压柴油机的运行范围,但是该技术方案中的单涡轮增压旨在针对大小相同的两个涡轮增压器,无法分别实现大小涡轮增压器的单涡轮增压模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单涡轮增压模式、双涡轮并联增压模式以及进排气旁通增压模式的一种增压柴油机复合相继增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增压柴油机复合相继增压结构,其特征是:包括A列气缸、B列气缸、第一涡轮增压器、第二涡轮增压器,第一涡轮增压器包括同轴的第一压气机和第一涡轮,第二涡轮增压器包括同轴的第二压气机和第二涡轮,第一压气机通过A列进气管连接A列气缸,第一涡轮通过A列排气管连接A列气缸,第二压气机通过B列进气管连接B列气缸,第二涡轮通过B列排气管连接B列气缸,A列进气管和B列进气管通过进气连通管相通,A列排气管和B列排气管通过排气连通管相通,在第一涡轮和排气连通管之间的A列排气管上安装基本三通阀,基本三通阀的第一通道连接排气连通管,基本三通阀的第二通道连接第一涡轮,基本三通阀的第三通道连接进排气旁通管,在第二压气机和进气连通管之间的B列进气管上安装受控三通阀,受控三通阀的第一通道连接进气连通管,受控三通阀的第二通道连接第二压气机,受控三通阀的第三通道连接进排气旁通管。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
1、A列进气管上安装A列中冷器,B列进气管上安装B列中冷器,第二涡轮与排气连通管之间的B列排气管上安装燃气阀。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在传统相继增压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部分改进,通过两个三通阀的灵活控制,可以分别实现单涡轮增压模式、双涡轮并联增压模式以及进排气旁通增压模式,有效提高了涡轮增压器的流量范围和工作效率,能够满足不同工况下柴油机的运行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相继增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07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然气发电机组集成式一键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汽车排气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