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囊ECMO用局部循环灌注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27095.0 | 申请日: | 2016-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8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佳林;张国庆;张城硕;李晓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M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ecmo 局部 循环 灌注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双囊ECMO用局部循环灌注导管。
背景技术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起源于体 外循环技术(CPB),最初是通过体外血液气体交换来治疗可逆性的呼吸衰竭, 继而成为手术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肺功能衰竭的暂时性替代措施,并取得了 一定的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自1989年被首次报道ECMO应用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after cardiacdeath,DCD)以来,临床研究表明ECMO对移植器官热缺血损伤的保护 和修复作用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ECMO能够减轻DCD移植器官热缺血损伤, 改善获取器官质量,从而扩大获取器官利用率;并在DCD器官移植领域显示出 良好的应用前景。
ECMO工作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先将体内血液引流至储血罐,然后由机械泵将 血泵入氧合器,经膜肺将血液氧合、排出CO2并加温后再通过另一路管道回输 体内。而其在DCD腹部器官捐献中的应用,在器官获取前插管灌注(封堵腹主 动脉上下端)建立的腹部器官暂时移循环通路,利用ECMO对腹部器官进行有效 的氧合的血液灌注,然后再进行肝肾等器官获取、低温灌注及保存,从而最大 程度上缩短热缺血时间,减轻移植器官热缺血损伤,改善获取器官质量,扩大 获取器官利用率。我们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目前临床上尚无ECMO腹部局部循环 专用灌注导管。临床一般使用常规的非专用灌注导管(无球囊设计)。具体操作 过程中往往需要解剖分离双侧髂动脉,一侧插入灌注导管,结扎髂血管;另一 侧需插入带气囊的导管至胸腹主动脉交界处封堵腹主动脉上端,气囊充气并结 扎髂血管。整个操作过程费时较长,技术要求复杂。不但给临床应用操作带来 诸多不便,而且不利于最大程度地缩短移植器官热缺血时间及保证获取器官的 质量。因此,临床上亟需ECMO腹部器官局部循环灌注专用导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提供一种改进的双囊ECMO用局部循环灌注导管,解决用于ECMO普通常规灌注 导管安装和操作等存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最大程度地缩短DCD器官捐献过程 中器官热缺血时间,减轻热缺血损伤,改善获取器官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囊ECMO用局部循 环灌注导管,包括主管体,所述的主管体上表面近左侧固定连接有上充气管, 所述的主管体下表面近左侧固定连接有下充气管,所述的主管体右侧设置有辅 助连接管,所述的辅助连接管右侧设置有副管体,所述的主管体右侧开口固定 连接有第一金属超声识别环,所述的辅助连接管左侧开口固定连接有第二金属 超声识别环,所述的辅助连接管右侧开口固定连接有第三金属超声识别环,所 述的副管体左侧开口固定连接有第四金属超声识别环,所述的第一金属超声识 别环和第二金属超声识别环之间通过第一内部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的第三金属 超声识别环和第四金属超声识别环之间通过第二内部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的第 一金属超声识别环和第二金属超声识别环之间位于第一内部连接管外侧固定连 接有腹主动脉球囊,所述的第三金属超声识别环和第四金属超声识别环之间位 于第二内部连接管外侧固定连接有胸主动脉球囊,所述的辅助连接管内壁固定 连接有内部压力传感器,所述的辅助连接管上开设有复数个灌注口。
优选地,为了保持充气压力一致,所述的上充气管和下充气管大小相同。
优选地,为了方便生产,所述的第一金属超声识别环、第二金属超声识别 环、第三金属超声识别环和第四金属超声识别环大小相同。
优选地,为了方便监测内部压力数据,所述的主管体内部设置有用于输出 压力传感器监测数据的外接信号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囊ECMO专用局部循环灌注 导管通过在主管体上固定向腹主动脉球囊提供气压的上充气管和向胸主动脉球 囊提供气压的下充气管,使得单一灌注导管可以同时对胸、腹主动脉(上下两 端)进行阻断,缩短整体操作时间,提升灌注导管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270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外科护理的自动烤灯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保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