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集流管组合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23374.X | 申请日: | 2016-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3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周景春;兰兆忠;滑翔;洪文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康盛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F28F9/02;F28F9/2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17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器用 流管 组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流管组合件,具体讲是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集流管组合件结构。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空调系统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管路件的连接组成封闭的循环系统。集流管组件是连接微通道换热器与外部管路的部件。集流管组件作为微通道换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形式采用高频焊接工艺成型的集流管,进出口管采用插入式电阻焊接工艺加工的铜铝连接管。集流管和进出口管通过管座连接,管座为纯铝件,管座通过氩弧焊接或张力卡接在集流管上,进出口管插入管座与集流管保持连通。进出口管铜铝焊接的结构在承受压力能力,耐腐蚀性能,可靠性三个方面不足。另外一种形式,集流管也采用高频焊接工艺成型,进出口管采用不锈钢管和铜管焊接,进出口管焊接后再和特制铝管座焊接,管座通过铆接方式与集流管固定。这种结构在承受压力能力,耐腐蚀性能,可靠性三个方面优于前一种结构,但工艺相对复杂,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牢固、成本低的微通道换热器用集流管组合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集流管组合件结构,包括集流管、进口管、出口管、隔片和端盖,集流管两端用端盖封堵,集流管包括内半月冲压成型板和外半月冲压成型板,内半月冲压成型板和外半月冲压成型板的对应位置冲压有定位槽孔,隔片插入定位槽孔中,内半月冲压成型板和外半月冲压成型板相互扣合后焊接固定,内半月冲压成型板或外半月冲压成型板上还冲压有进口管和出口管的定位孔,还包括进口钢管和出口钢管,进口管固定端与进口钢管的一端焊接固定,出口管固定端与出口钢管的一端焊接固定,进口钢管和出口钢管的另一端分别插入对应的进口管和出口管定位孔中并焊接固定。
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用冲压成型的半月型冲压板扣合焊接取代原有的高频焊接工艺成型,取消铝座,相对原有结构可节省成本40%以上,用钢管来过渡连接取代铜铝焊接,可以得到比铜铝焊接更加可靠,更高强度,更好耐腐蚀性的换热器连接管,使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范围更广,可靠性更高,满足了一些特定工况环境的换热器要求。
作为优选,进口管和出口管的定位孔为长圆形结构,相应的,进口钢管和出口钢管与定位孔固定的的插入端的截面为长圆形。
作为优选,内半月冲压成型板和外半月冲压成型板均采用铝板冲压成型。
作为优选,进口管固定端与进口钢管的一端通过银焊环焊接固定,出口管固定端与出口钢管的一端通过银焊环焊接固定。利于结构的稳固。
进一步的,进口钢管和出口钢管为不锈钢管,进口管和出口管均为铜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集流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进口管和进口钢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集流管组合件结构,包括集流管、进口管4、出口管、隔片和端盖,集流管两端用端盖封堵,集流管包括由铝板冲压成型的内半月冲压成型板1和外半月冲压成型板2,内半月冲压成型板1和外半月冲压成型板2的对应位置冲压有定位槽孔3,隔片插入定位槽孔中,内半月冲压成型板1和外半月冲压成型板2相互扣合后焊接固定,内半月冲压成型板1或外半月冲压成型板2上还冲压有进口管4和出口管的定位孔,还包括进口钢管5和出口钢管,进口钢管5和出口钢管为不锈钢管,进口管4固定端与进口钢管5的一端焊接固定,出口管固定端与出口钢管的一端焊接固定,进口钢管5和出口钢管的另一端分别插入对应的进口管和出口管定位孔中并焊接固定,其中,进口管和出口管的定位孔为长圆形结构,相应的,进口钢管5和出口钢管与定位孔固定的的插入端的截面为长圆形。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康盛热交换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康盛热交换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233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