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频疲劳机板样试件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8721.X | 申请日: | 2016-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0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岩;张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频 疲劳 机板 样试件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频疲劳机夹具,尤其涉及一种高频疲劳机板样试件夹具。
背景技术
疲劳破坏是当下机械零件破坏的主要形式,疲劳试验是必不可少的机械零件试验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多样的疲劳试验机涌入科研领域,其中高频疲劳试验机也越来越受试验者的青睐,疲劳试验的样件主要分为板样和棒材,传统高频疲劳机板材样件夹具主要是通过两个夹具体分别夹紧板材样件的两端对样件进行装夹,每个夹具体是通过四个紧固螺栓的交替上紧对两个楔形活动压块施加推力进而将试件夹紧,由于交替上紧螺栓旋入螺纹长度不一致容易导致板样试件承受弯扭力,并且两个活动压块的活动性对装夹找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降低了试验的准确性以及延长了试验周期。显然设计一种高频疲劳机板样试件夹具非常有必要,缩短了试验周期,提高了试验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频疲劳机板样试件夹具,解决现有高频疲劳机板样试件夹具通过四个紧固螺栓交替上紧对两个楔形活动压块施加推力进而将试件夹紧过程中由于交替上紧螺栓旋入螺纹长度不一致导致板样试件承受弯扭力的缺点以及两个活动压块的活动性对装夹找正产生影响而导致试验周期长的缺点,填补了现有高频疲劳机板样试件夹具这方面的空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频疲劳机板样试件夹具,包括夹具体、弯扭力测量装置、盖板、齿轮齿条装置、力传感器、板样试件、压块、齿轮轴、调节手轮以及联轴器。
所述齿轮齿条装置包括换向轮Ⅰ、换向轮Ⅱ、主动轮、齿条Ⅰ和齿条Ⅱ,所述换向轮Ⅰ和换向轮Ⅱ参数相同并且以主动轮轴线为中心对称安装,所述换向轮Ⅰ、换向轮Ⅱ和主动轮通过轮齿啮合进行配合安装,所述齿条Ⅰ和齿条Ⅱ参数相同并且以主动轮轴线为中心对称安装,所述齿条Ⅰ和齿条Ⅱ分别与换向轮Ⅰ和换向轮Ⅱ通过轮齿啮合进行配合安装。
所述夹具体通过螺纹旋紧安装在高频疲劳机上,所述弯扭力测量装置安装在夹具体侧面,所述弯扭力测量装置与力传感器输出端连接,所述力传感器安装在板样试件中心位置,所述盖板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夹具体端面,所述齿轮齿条装置通过齿轮轴固定安装在夹具体腔内,所述压块为两个,所述两个压块分别固定安装在齿轮齿条装置的齿条Ⅰ和齿条Ⅱ的大端面上,所述板样试件通过两压块夹紧安装,所述齿轮轴为三根,所述齿轮轴通过夹具体上的轴孔以及盖板上的轴孔固定安装,所述联轴器安装在主动轮齿轮轴上,所述调节手轮与联轴器固定安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齿轮齿条装置通过主动轮带动换向轮Ⅰ和换向轮Ⅱ的相向和相反运动进而带动与换向轮Ⅰ和换向轮Ⅱ配合的齿条Ⅰ和齿条Ⅱ的相向和相反运动,通过固定安装在齿条Ⅰ和齿条Ⅱ上的压块实现对板样试件的压紧与松开,所述力传感器和弯扭力测量装置实现了在装夹过程中通过对力的测量显示判断板样试件是否承受弯扭力从而判断板样试件是否找正合格,结合调节手轮转动齿轮齿条装置动作实现对装夹的找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齿轮齿条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图1中,所述高频疲劳机板样试件夹具包括夹具体1、弯扭力测量装置2、盖板3、齿轮齿条装置4、力传感器5、板样试件6、压块7、齿轮轴8、调节手轮9以及联轴器10,所述夹具体1通过螺纹旋紧安装在高频疲劳机上,所述弯扭力测量装置2安装在夹具体1侧面,所述弯扭力测量装置2与力传感器5输出端连接,所述力传感器5安装在板样试件6中心位置,所述盖板3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夹具体1端面,所述齿轮齿条装置4通过齿轮轴8固定安装在夹具体1腔内,所述压块7为两个,所述两个压块7分别固定安装在齿轮齿条装置4的齿条Ⅰ14和齿条Ⅱ15的大端面上,所述板样试件6通过两压块7夹紧安装,所述齿轮轴8为三根,所述齿轮轴8通过夹具体1上的轴孔以及盖板3上的轴孔固定安装,所述联轴器10安装在主动轮12齿轮轴8上,所述调节手轮9与联轴器10固定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87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