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热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8027.8 | 申请日: | 2016-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66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崔渐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F24H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水器,尤其是一种能够回收废水余热的节能热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器几乎普及到了每家每户,现有的热水器大概分为 大阳能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和电加热热水器三大类,其中,太阳能热水器由于利用太阳 能直接加热,因此能耗最低,最为节能环保,但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占用空间大,因此 不适用于在高层楼房居住的用户,燃气热水器和电加热热水器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较为广 泛,但现有的燃气热水器和电加热热水器普遍存在能耗较高的问题,尤其是在普通家庭 中,其能耗占比几乎最大,因此,其能耗支出也最为昂贵,且不利于节能环保。
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回收废水余热,降低能 耗的节能热水器。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热水器,包括,水箱、与水箱连接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还包括换热装置,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设置在进水管上的换热器,与换热器连接的废水循环管,设置在废 水循环管上的水泵;所述换热器至少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 腔与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型腔与废水循环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多根热管,所述热管的一端位于第一型腔内,另一端 位于第二型腔内,热管的传热效率高,当热管两端存在温差时,并会发生热交换。
进一步,所述热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多组换热片,所述换热片与热管固定连接,并均 匀的分布在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内,换热片增大了热管的换热面积,使得换热效率更高。
进一步,所述换热片垂直于热管设置,并与水流方向相平行,水流沿着换热片表面 流动,因此流动阻力小,并能以较大的面积与换热片充分接触。
进一步,所述废水循环管包括,废水进水管和废水出水管,所述废水进水管与地漏 连接以收集废水,并在两者连接处设有过滤装置;所述废水出水管与下水道管连接或与 地漏连接,且于位于废水进水管的下游方向。
进一步,所述废水进水管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显示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废水的 温度,并通过温度显示器实时显示,当废水温度过低时,则可以停止收集。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后,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热水器,在现有热水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废水余热回收的功能, 由于废水温度一般高于热水器的进水温度,因此本发明有效利用了废水中的余热,并直 接加热即将进入热水器的冷水,提高了热水器的进水温度,降低了热水器的工作负担, 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循环管的部分结构图;
其中:1、水箱2、进水管3、出水管4、地漏5、废水循环管6、水泵7、 换热装置8、热管9、换热片10、过滤装置11、下水道管51、废水进水管52、 废水出水管70、换热器71、第一型腔72、第二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节能热水器,包括一个安装在室内的水箱1,水箱1内储 存有被加热的热水,与水箱1连接并为其供冷水的进水管2和与水箱1连接出热水的出 水管3;其中,进水管2连接在水箱1一侧的底部,出水管3连接在水箱1另一侧的上 部。该热水器还包括一换热装置7,用于吸收从水箱1内流出的,经使用后的热水的余 热,以加热进水管2中流动的冷水。所述换热装置7包括,设置在进水管2上的换热器 70,与换热器70连接的废水循环管5,设置在废水循环管5上的水泵6。所述换热器70 至少具有相互隔离的两个型腔,分别为第一型腔71和第二型腔72,两型腔通过一隔板 隔断,相互不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型腔71与进水管2连通,并共同构成进水通道, 第二型腔72与废水循环管5连通,并共同构成废水流动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80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