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雷实时监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4791.8 | 申请日: | 2016-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57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林培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锋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邱奕才;汪晓东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雷 实时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雷电防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雷实时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网络和通讯设备越来越精密,其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同时其遭受到雷击浪涌等过大电压冲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发生雷击时,由于能量过于强大,产生巨量的电磁波,电磁波就会和回路产生感应电压,回路越大所产生的电压越强。雷击对网线回路产生强大电磁干扰,形成大量感应浪涌信号。这些电压可能高至100~800V以上,而室内电气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工作电压较低,是根本无法抵抗得住如此雷击影响,极易烧毁,这样不仅容易导致经济损失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因此设置必要的防雷器件是十分重要的防雷措施。
然而,防雷器件也在长久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损坏失灵的情况,如果不进行系统地管理和及时地检测排查,则容易造成较大安全隐患。而传统的防雷检测是通过定期用肉眼查看防雷装置的器件外观情况进行判断,或通过防雷装置的故障指示灯来判断防雷装置的故障情况,但在这些方法都存在较大弊端,主要都需要依赖人工检测,这样一是工作量大,对人员技术要求高,但人工检测效率低,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二是人工检测一般采用定期查验,容易出现防雷装置已失效却未被及时发现,此时如果又有雷击或浪涌电流产生时,被保护的设备就会遭破坏造成损失。随着防雷装置的应用装来越广,人工查验的方法已很不适应。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雷实时监控系统,它能够实时监控防雷器件的运行情况,如果出现异常能够及时反馈到监控后台,避免了较大安全隐患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雷实时监控系统,包括监控后台、监控服务器和用于保护通信电子设备的防雷装置,所述防雷装置分别与监控服务器和监控后台连接,所述监控服务器与监控后台连接,所述监控后台包括监控终端、故障检测仪和报警器,所述监控终端与监控服务器连接,所述故障检测仪分别与防雷装置和报警器连接,所述报警器与监控终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防雷装置用于保护电气设备和网络设备等通信电子设备免受雷电浪涌损坏,因此它能否正常使用显得异常重要,通过监控后台的故障检测仪对它进行实时检测,实现信号反馈,一旦防雷装置出现异常,故障检测仪则会触发报警器报警,同时监控终端可以从监控服务器获知防雷装置相关信息,使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安排更换维护。
进一步地,所述防雷装置包括雷电数据采集器和防雷器件,所述雷电数据采集器与监控服务器连接,所述防雷器件与故障检测仪连接。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雷电数据采集器可针对出现在通信电子设备连接线路上的雷电浪涌采集其相关信息,如峰值、频率和持续时间等,然后传送给监控服务器,监控服务器再传送给监控后台,供工作人员实时了解落雷情况;而防雷器件能够较好保护通信电子设备免受雷电浪涌损坏。
进一步地,为了让工作人员实时了解到出现工作异常的防雷器件位置信息,所述防雷装置还包括与防雷器件连接的地理位置信息定位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监控终端为后台监控主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监控后台能够实时了解到防雷器件的运行情况,如果出现雷击浪涌能够及时报警且可以了解到雷电情况;
2.能够及时了解到出现故障的防雷器件地理位置信息,方便维护人员及时进行更换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防雷实时监控系统,包括监控后台、监控服务器和用于保护通信电子设备的防雷装置,所述防雷装置分别与监控服务器和监控后台连接,所述监控服务器与监控后台连接,所述监控后台包括监控终端、故障检测仪和报警器,所述监控终端与监控服务器连接,所述故障检测仪分别与防雷装置和报警器连接,所述报警器与监控终端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防雷装置包括雷电数据采集器和防雷器件,所述雷电数据采集器与监控服务器连接,所述防雷器件与故障检测仪连接。所述监控终端为后台监控主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锋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锋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47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