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压断路器触头灭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3625.6 | 申请日: | 2016-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23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吴义;张洵初;王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主分类号: | H01H9/34 | 分类号: | H01H9/34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13 | 代理人: | 何艳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压 断路器 触头灭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压断路器触头灭弧系统。
背景技术
灭弧系统是断路器的主要部件之一,用于快速可靠地使电弧熄灭,以提高断路器分断性能,同时减少触点的烧损。为提高灭弧室的灭弧性能,一般要让电弧快速进入灭弧室的灭弧栅片中,使栅片有效地切割电弧,从而达到快速熄灭电弧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气吹或磁吹技术,使电弧快速进入灭弧室的灭弧栅片中。而对于气吹技术,往往采用产气材料并配合逐渐收缩的电弧通道(称拉伐尔喷管)来实现,该方案原理是通过逐渐收缩的电弧通道使灭弧室前端的气压高于灭弧室背部,从而形成气流流动,吹动电弧向灭弧室移动。该技术方案的效果关键在于控制气流流动的速度,而这一般要取决于灭弧室前后端的气压差。而现有低压断路器灭弧系统的结构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压断路器触头灭弧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灭弧室前后端的气压差,使电弧更快速进入灭弧室的灭弧栅片中,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低压断路器触头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一对相互配合的动触头、静触头以及与静触头连接的引弧板,所述的灭弧室包括一组栅片、一对第一安装板,一对第一安装板位于一组栅片的两侧且两者构为固定连接,所述的灭弧室还具有一对隔弧板,所述的一对隔弧板上开设有容纳腔,所述的容纳腔容纳一组栅片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所述的一对隔弧板上具有斜面,所述的斜面使进入一组栅片的电弧通道逐渐变窄形成电弧收缩区,所述的一对第一安装板和一组栅片之间形成与电弧收缩区衔接的第一电弧扩张区,所述的引弧板位于灭弧室的下方,所述的引弧板具有与静触头连接的头部、和所述的电弧收缩区对应的逐渐变窄的腰部以及与所述的第一电弧扩张区对应的逐渐变宽的后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栅片后面敞开形成与第一电弧扩张区衔接的第二电弧扩张区,该第二电弧扩张区使进入一组栅片的电弧通道的宽度大于第一电弧扩张区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灭弧室还具有一对第二安装板,所述的一对第二安装板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一安装板外侧且与一组栅片构为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灭弧室还具有一对轴,在所述的一对隔弧板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在所述的一组栅片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上分别开设有第二安装孔,通过一对轴同时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使一对隔弧板固定在一组栅片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隔弧板上具有拉钩,在一对第一安装板上分别开设有与拉钩配合的安装孔,拉钩钩入一对第一安装板的安装孔中,使一对隔弧板固定到一组栅片及一对第一安装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静触头包括静触头隔弧板,所述的静触头隔弧板将所述的引弧板包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引弧板的后部扩张区域相对滞后于灭弧室的第一电弧扩张区。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电弧进入栅片的气流通道逐渐变窄,同时灭弧室安装板未覆盖到灭弧栅片的全部,这样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灭弧室后端的气流通道宽度,使灭弧室前后端压差更大,在分断时气流在两隔弧板形成的气流入口处流速更快,使气吹效果更明显,同时配合静触头引弧板结构使电弧在两隔弧板形成的气流入口处收缩,从而实现电弧更快地进入灭弧室的效果,且电弧进入灭弧室后不易回退而保持于灭弧室内,达到快速分断电流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触头灭弧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对隔弧板与栅片的平面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对隔弧板通过轴固定的整个灭弧室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弧板通过拉钩固定的平面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吹增强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对隔弧板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未经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36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动开关
- 下一篇: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联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