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径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2190.3 | 申请日: | 2016-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93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毅;孙平;范永胜;余学海;董勇;崔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8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赵妍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径单塔 双循环 湿法 烟气 脱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脱硫相关技术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变径单塔双循环 湿法烟气脱硫塔。
背景技术
目前,燃煤电厂导致的大气污染受到日益重视,我国对燃煤发电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最新的《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中提出“东 部地区燃煤发电机组SO2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排放限值”的要求,即要求SO2排放限 值35mg/Nm3。这要求脱硫效率必须要达到98%、甚至99%以上才能满足排放要求,此时传统 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已很难实现该目标,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技术逐渐显示出优 势。
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最早由德国诺尔公司提出,其吸收塔中烟气分两级洗涤:下 部主要是冷却、预洗涤烟气以及亚硫酸钙氧化成石膏,下循环回路的pH值为4.0-5.0;上 部则主要起吸收SO2的作用,上循环回路的pH值为5.5-6.5。此技术具有很好的SO2负荷 波动缓冲能力,特别适合于高含硫量、高脱硫效率的电厂烟气脱硫。
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中,集液装置是其关键核心装置。其作用是将具有不同 pH值的上、下循环浆液分隔开,以保证两循环回路独立控制。
然而,目前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采用的是等直径脱硫塔,安装集液装置后会占 据塔内部分面积导致集液装置处流通截面减小,阻力增大且烟气流动不均匀,影响气液接 触降低脱硫效率。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脱硫塔进行改进,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变径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 脱硫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脱硫塔结构的改进,进而改变了烟气在集液装置处的阻力, 有效保证了烟气脱硫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径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包括脱硫塔本体,脱硫塔本体内具有上喷淋层 和下喷淋层,上、下喷淋层之间设有集液装置,所述脱硫塔本体内设有变径段,集液装置 安装于变径段上;
所述变径段的直径大于脱硫塔本体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变径段通过上过渡段和下过渡段与脱硫塔本体密闭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过渡段的倾斜角为30°-60°。
优选的,所述下过渡段的倾斜角为30°-60°。
优选的,所述变径段顶部的高度高于集液装置。
优选的,所述变径段的下边缘与集液装置的下边缘平齐。
优选的,集液装置与回流浆液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计直径大于脱硫塔的变径段,使得烟气经过变径段时流速减缓,流场分布均匀, 气液接触效果好,在实现收集上喷淋层浆液的同时降低系统阻力,提高脱硫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中:1、脱硫塔本体,2、上喷淋层,3、变径段,4、集液装置,5、回流浆液管,6、 下喷淋层,7、上过渡段,8、下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变径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脱硫 塔本体1,脱硫塔本体1内设有变径段3,变径段3的直径大于脱硫塔本体1的直径。
脱硫塔本体1内具有上喷淋层2和下喷淋层6,上、下喷淋层之间设有集液装置4,集 液装置4安装于变径段3上。
所述变径段3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过渡段7和下过渡段8与脱硫塔本体1密闭连接。
上、下过渡段的倾斜角均在30°-60°之间,需要根据集液装置4的规格确定最合理的 角度。
同时,所述变径段3的高度高于集液装置4的高度,变径段3的下边缘与集液装置4 的下边缘平齐,且集液装置4的底部与回流浆液管5连通。上述结构在通过变径实现整流、 降低阻力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变径段的高度,降低建造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未经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21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机座底脚铣钻数控机床
- 下一篇:高效新型旋风铣削头的升角调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