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神经内科病人用肢体按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1503.3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8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谭显红;张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显红 |
主分类号: | A61H9/00 | 分类号: | A61H9/00;A61B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4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神经内科 病人 肢体 按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神经内科病人用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神经内科病人用肢体按摩器。
背景技术
在神经内科病人中,很多都患有偏瘫,卧病在床,为了更好的配合病人的药物治疗,护理人员需要经常为病人进行肢体按摩,为病人疏通肢体经脉,通过药物和经脉按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是神经内科在临床中治疗偏瘫症状的一种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这项按摩工作大多是护理人员通过双手进行的,从而大大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通过双手按摩的效果一般,影响病人的恢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神经内科病人用肢体按摩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神经内科病人用肢体按摩器,包括按摩器本体、棉布层、气囊层、滑布层、气泵和脉搏测量手环,所述按摩器本体的两侧固定有系带,按摩器本体的外侧设有滑布层,所述滑布层的内侧设有气囊层,气囊层中设有多个气囊,所述气囊的一端通过导管与连接软管连接,连接软管通过可拆卸接头与充气管连接,且充气管靠近可拆卸接头的一端安装有阀门,所述充气管的另一端与气泵连接,气泵上安装有电磁继电器,且电磁继电器上安装有信号接收器,所述按摩器本体的内侧设有棉布层,棉布层的内侧固定有振动板,且振动板上设有振动突,所述脉搏测量手环的底端安装有脉搏传感器,脉搏测量手环的上端设有数据处理器,所述数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信号发射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信号发射器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振动突呈半球形。
进一步,所述脉搏测量手环上安装有显示屏,且显示器的输入端与数据处理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神经内科病人用肢体按摩器,通过脉搏测量手环,可控制气泵的工作,从而使气囊的充放气频率与心跳同步,通过气囊的脉动对肢体进行按摩,不仅智能化程度高,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按摩效果,而且随着心跳的频率对肢体进行按摩,提高了按摩效果,可以有效的预防静脉曲张,在进行按摩的同时可以监测病人的脉搏,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振动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脉搏测量手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按摩器本体;2-棉布层;3-气囊层;4-滑布层;5-系带;6-气囊;7-连接软管;8-可拆卸接头;9-阀门;10-充气管;11-电磁继电器;12-信号接收器;13-气泵;14-振动板;15-振动突;16-脉搏传感器;17-脉搏测量手环;18-数据处理器;19-信号发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神经内科病人用肢体按摩器,包括按摩器本体1、棉布层2、气囊层3、滑布层4、气泵13和脉搏测量手环17,按摩器本体1的两侧固定有系带5,按摩器本体1的外侧设有滑布层4,滑布层4的内侧设有气囊层3,气囊层3中设有多个气囊6,气囊6的一端通过导管与连接软管7连接,连接软管7通过可拆卸接头8与充气管10连接,且充气管10靠近可拆卸接头8的一端安装有阀门9,充气管10的另一端与气泵13连接,气泵13上安装有电磁继电器11,且电磁继电器11上安装有信号接收器12,按摩器本体1的内侧设有棉布层2,棉布层2的内侧固定有振动板14,且振动板14上设有振动突15,振动突15呈半球形,脉搏测量手环17的底端安装有脉搏传感器16,脉搏测量手环17的上端设有数据处理器18,数据处理器18的输出端与信号发射器1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信号发射器19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器1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脉搏测量手环17上安装有显示屏,且显示器的输入端与数据处理器18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显红,未经谭显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15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