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送餐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0880.5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09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吴烨茜;阮杨杨;王锦涛;朱启军;王添;马高峰;吕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烨茜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25J9/16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文忠;丁剑 |
地址: | 315402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人,具体地说是用于餐厅的一种智能送餐机器人。
背景技术
餐饮行业跑菜送菜人力需求大,而且技术含量低、工作收入低经常无人问津。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在《2015年中国餐饮业的新趋势》的主题报告中透露,从协会调查的重点餐饮企业情况看,今年的利润率较上年同期大多有不同幅度下降,降幅平均达到近10%,主要是由于租金、人工成本的上涨远超过了营收的增长幅度。以上海为例,2013年上海餐饮企业平均利润率在3%至5%,今年上半年平均不足2.5%。而同期上海餐饮业的人力成本上涨了15%至20%,租金平均上涨了10%左右。
在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用智能送餐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的送餐服务就成了餐饮行业的需求。以送餐机器人为例,每台造价6万元,寿命为5年。折算下来,一个送餐机器人一年的费用是1.2万多元。如果换成一个服务员,年薪就要三、四万,因此使用送餐机器人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餐厅运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智能送餐机器人,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送餐作业。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送餐机器人,包括机器人躯体、位于机器人躯体底部的移动底盘、位于机器人躯体内部并对送餐工作进行管理的PLC控制模块。移动底盘的两侧设有驱动机器人躯体移动的左驱动轮和右驱动轮,左驱动轮和右驱动轮分别与对应的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相连接。移动底盘的底部安装有两个感应地面磁导线的磁路传感器,PLC控制模块设有判断两个磁路传感器是否偏离地面磁导线的循迹模块,并通过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控制左驱动轮和右驱动轮沿地面磁导线移动到预定目的地。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改进的技术方案。
上述机器人躯体的下方具有底座部,底座部具有安装移动底盘的空腔。移动底盘设有与机器人躯体固定连接的安装支架,安装支架通过减震弹簧设置在移动底盘上。在安装支架上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与机器人躯体的内部固定连接。
上述移动底盘的底部设有用于保持机器人躯体平衡的前万向平衡轮和后万向平衡轮。
上述的移动底盘具有电池仓,电池仓内安装有为左驱动电机、右驱动电机和PLC控制模块供电的蓄电池。
上述机器人躯体的腰围处安装有一圈用于检测行进路程中是否有障碍物的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与PLC控制模块相连接,PLC控制模块根据红外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的启停。
上述的PLC控制模块连接有语音模块。语音模块包括麦克输入模块和音响输出模块,PLC控制模块接收到红外传感器发送的障碍物信号后,通过音响输出模块发出提示音。
上述的麦克输入模块和音响输出模块安装在机器人躯体的头部。
上述机器人躯体的手臂部安装有用于识别餐桌上条码是否正确的扫码器。扫码器与PLC控制模块相连接。
上述机器人躯体的胸口部安装有用于显示菜单及输入点餐命令的触摸显示屏。PLC控制模块设有将点餐命令传输到控制台的无线连接模块。
上述的机器人躯体具有玻璃钢构成的外壳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送餐机器人根据移动底盘底部的两个磁路传感器感应地面磁导线的方向,PLC控制模块中的循迹模块可以根据两个磁路传感器的感应信号判断偏离角度,从而及时调整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的转速使智能送餐机器人返回设定路线,保证智能送餐机器人始终根据地面磁导线的轨迹行走。在智能送餐机器人到达餐桌位置时,可以通过扫码器核对餐桌信息,并发出语音提示,顾客根据提示可取餐或者回收空盘子。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送餐机器人能够实现自动循迹,精确停靠,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大大提高餐厅的运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移动底盘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移动底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运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烨茜,未经吴烨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08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夹取套筒的气动夹具
- 下一篇:一种高纯度莱氏野村菌酵母型细胞的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