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转向油管连接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0107.9 | 申请日: | 2016-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5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6 | 分类号: | B62D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油管 连接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转向油管连接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对于采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车辆,在转向时转向泵排出的高压油通过管路有液流脉动,传递到驾驶室后驾驶员和乘客会听到异响。
现有的方法为了解决转向时的异响问题,增加了带橡胶垫的硬连接油管支架结构,减少通过液压管路、管路支架、副车架及车身传递到驾驶室的异响。但是,由于车内尤其是车体前横梁位置往往空间紧张,无法布置硬连接油管支架结构,仍然会发生异响,分散驾驶员注意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油管连接装置及汽车,在空间紧张的位置实现油管的牢固固定,有效吸收油管中液压波动而产生的震动,减少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油管连接装置,应用于一汽车,所述转向油管连接装置包括:
与汽车前横梁连接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贴合所述汽车前横梁第一端面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贴合所述汽车前横梁第二端面的第二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对应所述汽车前横梁安装螺栓的第一安装孔,以及对应汽车前横梁安装孔的卡扣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连接转向油管支架的连接螺栓;所述卡扣结构上设置有第一防震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连接螺栓所处位置设置有第二防震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防震结构通过浸胶设置于所述卡扣结构上;
所述第二防震结构通过浸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的所述连接螺栓所处位置。
其中,所述连接螺栓焊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安装孔处。
其中,所述卡扣结构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沿垂直于所述汽车前横梁第一端面的方向向所述汽车前横梁延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油管连接装置,所述转向油管连接装置将转向油管支架连接至汽车前横梁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转向油管连接装置的连接支架通过与汽车前横梁安装螺栓和安装孔的配合连接,将与连接螺栓连接的转向油管支架连接到汽车前横梁,解决了转向油管支架在汽车前横梁空间安装困难的问题,实现可靠的固定连接,同时在卡扣结构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螺栓所处位置均设置了防震结构,来实现对油液脉动冲击的有效吸收,减少噪音,避免噪音分散驾驶员注意力,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油管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油管连接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油管连接装置的连接支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油管连接装置的连接支架与转向油管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油管连接装置的第一防震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油管连接装置的第二防震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油管连接装置的连接螺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通过设置带橡胶垫的硬连接油管支架结构来减少传递至驾驶室的异响时,由于空间紧张在车体前横梁位置无法安装,异响去除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转向油管连接装置,在空间紧张的位置实现油管的牢固固定,有效吸收油管中液压波动而产生的震动,减少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转向油管连接装置,应用于一汽车,所述转向油管连接装置包括:与汽车前横梁2连接的连接支架1,所述连接支架1包括贴合所述汽车前横梁2第一端面21的第一连接部11以及贴合所述汽车前横梁2第二端面22的第二连接部12;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设置有对应所述汽车前横梁2安装螺栓的第一安装孔,以及对应汽车前横梁安装孔23的卡扣结构111;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设置有连接转向油管支架3的连接螺栓121;所述卡扣结构111上设置有第一防震结构112;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所述连接螺栓121所处位置设置有第二防震结构1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01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身前纵梁结构
- 下一篇:一种工程机械转向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