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返工胶带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05960.1 | 申请日: | 2016-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73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广尔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02 | 分类号: | C09J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返工 胶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带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返工胶带。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对胶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泡棉返工胶带在使用时,经常会出现贴错或者想重新组装时一般不能返工的现象,因为一般的泡棉返工胶带的内聚强度均较差,泡棉直接与被贴物粘结完成后再分离时,泡棉有很大的概率会出现内聚破坏,泡棉会分层残留在两面的被贴物上,很难在不损伤被贴物的前提下将其去除,从而增加了返工的时效和成本,甚至会出现报废等浪费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返工胶带,以达到使其具有反复重工性、可移除性能好,在剥离过程中不会留下异物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返工胶带,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离型层、第一胶粘层、基底层、第二胶粘层、泡棉层、第三胶粘层和第二离型层,所述基底层的一面与第一离型层通过所述第一胶粘层粘贴,所述基底层的另一面与泡棉层的一面通过所述第二胶粘层粘贴,所述泡棉层的另一面与第二离型层通过所述第三胶粘层粘贴。
优选的,所述第一离型层和第二离型层均为单面或双面离型的PE、PP或PET。
优选的,所述第一胶粘层、第二胶粘层和第三胶粘层均为丙烯酸系压敏胶。
优选的,所述基底层为PE薄膜层、PP薄膜层、PET薄膜层或PI薄膜层,其厚度尺寸为4-50um。
优选的,所述泡棉层为PU、PE、PP、EVA泡棉层或其混合泡棉层,其厚度尺寸为0.01-2.0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返工胶带,通过自上而下依次的七层设置,利用三层胶粘层将第一离型层、基底层、泡棉层和第二离型层分别粘贴,第一胶粘层更容易剥离,在剥离过程中不会破坏到泡棉,具有反复重工性、可移除性能更好,且不会留下异物,具备隔绝外界粉尘以及良好的耐温湿性能和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返工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标号表示部件的名称:
1、第一离型层2、第一胶粘层3、基底层
4、第二胶粘层5、泡棉层6、第三胶粘层
7、第二离型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返工胶带,如图1所示,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离型层1、第一胶粘层2、基底层3、第二胶粘层4、泡棉层5、第三胶粘层6和第二离型层7,基底层3的一面与第一离型层1通过第一胶粘层2粘贴,基底层3的另一面与泡棉层5的一面通过第二胶粘层4粘贴,泡棉层5的另一面与第二离型层7通过第三胶粘层6粘贴。第一离型层1和第二离型层7均为单面或双面离型的PE、PP或PET,第一离型层1的离型力为30-100gf/inch,第二离型层7的离型力为10-300gf/inch;第一胶粘层2、第二胶粘层4和第三胶粘层6均为丙烯酸系压敏胶,第一胶粘层2的涂布干胶量不超过40g/m2,其剥离力范围在1-50gf/inch,第二胶粘层4的涂布干胶量不超过50g/m2,其180°钢板剥离力大于1.5kgf/inch,第三胶粘层6的涂布干胶量不超过100g/m2,其180°钢板剥离力大于2.0kgf/inch;基底层3为PE薄膜层、PP薄膜层、PET薄膜层或PI薄膜层,其厚度尺寸为4-50um;泡棉层5为PU、PE、PP、EVA泡棉层或其混合泡棉层,其厚度尺寸为0.01-2.0mm。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返工胶带,通过自上而下依次的七层设置,利用三层胶粘层将第一离型层、基底层、泡棉层和第二离型层分别粘贴,第一胶粘层更容易剥离,在剥离过程中不会破坏到泡棉,具有反复重工性、可移除性能更好,且不会留下异物,具备隔绝外界粉尘以及良好的耐温湿性能和抗震性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广尔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广尔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059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