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承压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05351.6 | 申请日: | 2016-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9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齐;王海军;王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齐 |
主分类号: | F23J15/08 | 分类号: | F23J15/08;F24H9/20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黄晶晶 |
地址: |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川***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承压锅 炉。
背景技术
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燃气锅炉的设计热效率在一般 70-90%,而实际运行热效率则仅在60-80%左右,有些甚至在50% 以下。通常锅炉最大的热损失为排烟损失,排出的烟气带走了部分 热量,直接排放在大气中,造成能量浪费。
鉴于此,专利号为CN203615310U的中国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 节能减排燃气锅炉系统,包括燃气供给装置以及燃气锅炉,所述燃 气供给装置和所属燃气锅炉相连,用于检测所属燃气锅炉外部所处 环境的温度,还包括与所述燃气锅炉相连的温度传感器装置,所述 燃气锅炉的烟气排气管的出口处设置有余热锅炉,还包括烟气净化 装置,所述烟气净化装置设置在所述余热锅炉的烟气排气管上,所 述燃气锅炉进水管的管路上设置有流量控制仪,所述余热锅炉进水 管与所述燃气锅炉进水管相连。上述专利利用燃气锅炉的烟气对预 热锅炉进行加热,对烟气进行回收利用,减少热量损失,提供了一 种节能无污染的节能减排燃气锅炉系统。
但上述锅炉系统对烟气中的热量利用的并不充分,热量回收利 用率仍有待提高,且对余热锅炉的控制较为简单,不够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承压锅炉, 优化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对烟气中热量的回收利用率,并对余热锅 炉进行控制,与燃气锅炉配合保证供热,同时对排烟管路的结构进 行改进,避免烟尘堆积,影响烟气排出。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节能承压锅炉,包括燃气供给装置及燃气锅炉,所述燃气 供给装置与所述燃气锅炉相连,所述燃气锅炉的烟气排气管的出口 处连接有余热锅炉,所述余热锅炉进水管与所述燃气锅炉进水管相 连,所述余热锅炉出水管与所述燃气锅炉出水管相连,所述余热锅 炉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余热锅炉进水管及出水管上均设有电磁 阀门,余热锅炉上还设有上液体料位器和下液体料位器;所述燃气 锅炉的进水管及出水管上均设有流量调节阀;所述燃气锅炉的烟气 排气管分为两条支路,所述两条支路上设有电磁阀门,两条支路螺 旋缠绕在所述余热锅炉上,所述两条支路连接至所述余热锅炉的烟 气排气管,所述两条支路内均设置有电动蝶阀;所述烟气排气管的 水平烟道上设置有自动清灰段,所述自动清灰段底部设有锥形接灰 斗,自动清灰段上位于接灰斗位置处设有漏灰孔,所述接灰斗上设 有开关阀门及料位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燃气锅炉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余热锅炉的烟气排气管上设有烟气净化装置。
优选的,所述自动清灰段两端设有法兰,所述自动清灰段通过 法兰连接在所述烟气排气管的水平烟道上。
优选的,所述接灰斗的锥度为60-65°。
优选的,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 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电磁阀门、上液体料位器、下液体料位器、 流量调节阀、电动蝶阀、开关阀门及料位传感器之间电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余热锅炉上设置温度传感器、液体料位器及 在其进、出水管上设置电磁阀门,同时在燃气锅炉的进、出水管上 设置流量调节阀,并将燃气锅炉的烟气排气管分为两条支路,两条 支路螺旋绕设在余热锅炉上;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上述电器元件,对 余热锅炉进行控制,与燃气锅炉配合保证用户的供求量,且上述结 构对烟气中热量的回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本实用新型还在水平烟 道上设置自动清灰段,由控制单元控制自动清灰,防止烟道中烟尘 堆积影响烟气的流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 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 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 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动清灰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自动清灰段漏灰孔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齐,未经张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053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扩链法制备双阴离子型水性光固化聚氨酯树脂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内翅管冷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