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线圈的线圈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72972.1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91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L·阿德齐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12 | 分类号: | H02K3/12;H02K1/18;H02K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线圈 | ||
为了对于由更薄的导体构成的线圈来说也实现由矩形导体卷绕的线圈所具有的优点以及尤其为了提供一种器件,通过该器件能以简单、成本低廉和精准的方式制造分布式的两层绕组或多层绕组,提出了一种线圈架(100;121、122、123、124),其被确定用于以电机的构造为插接线圈的分布式的线圈(200;211、212、213、214)的至少一个导体来绕线并且容纳至少一个导体,该插接线圈被形成为用于装入到磁极中,并且该插接线圈确定了定子(300)或转子的具有通过轴向槽(302)彼此分开的定子齿或转子齿(303)的定子芯和/或转子芯(301),其中,线圈架(100;121;122;123;124)具有两个槽区段(101、102)和两个卷包头区段(107、108),两个槽区段被构造和被确定用于插入到两个沿定子(300)和/或转子的周向方向非紧挨地连续的槽(302)中,两个卷包头区段将槽区段(101、102)在槽区段的轴向端部(103、104、105、106)处彼此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机线圈的线圈架。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这种线圈架的线圈。本发明还涉及带有这种线圈的定子、转子以及电机。
背景技术
由文献DE 10 2012 201 698 A1公知了线圈、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用于制造线圈的方法,其中,线圈布置在定子中并且定子具有多个沿周向方向布置的狭槽。线圈具有第一绕组区段,第一绕组区段通过将导电的矩形导线边缘缠绕(Hochkantwickeln)成六边形形状来构成。第一卷绕区段具有两个第一狭槽插入件,它们分别布置在沿周向方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一狭槽中。第一绕组区段还具有两个第一线圈端部件,它们与两个第一狭槽插入件连接。第一狭槽包括在定子的多个狭槽中。线圈还具有第二绕组区段,第二绕组区段通过将与第一绕组区段连接的导电的矩形导线边缘缠绕成六边形形状而形成。在此,第二绕组区段具有两个第二狭槽插入件,它们分别布置在沿周向方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二狭槽中。第二绕组区段还具有两个第二线圈端部件,它们将两个第二狭槽插入件连接。第二狭槽包括在定子的多个狭槽中。两个绕组区段彼此连接并且在定子的径向方向上彼此堆叠。当将线圈插入到狭槽中时,于是绕组在展开第一或第二狭槽插入件之间的空间时不会散开。此外,线圈30具有沿定子的轴向方向上很短的长度。
在该线圈中,第一和第二线圈端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倾斜区域,它们连接到第一或第二狭槽插入件的端部上并且分别从这些端部倾斜地延伸,并且第一和第二线圈端部件分别具有构造在倾斜区域之间并且将倾斜区域连接的隆起区域。第一或第二狭槽插入件和线圈端部件(即它们的倾斜区域)共同构造出沿定子的径向方向来看六边形的形状。
定子或定子芯的每个狭槽容纳两个相邻的线圈的两个狭槽插入件。在该状态中,其中一个第一绕组区段的第一倾斜区域和第一狭槽插入件在定子的径向方向上靠外,即,位于狭槽的径向靠外的那一侧上。相关的第一绕组区段的第二倾斜区域和第二狭槽插入件在定子的径向方向上靠内,即,位于狭槽的径向靠内的那一侧上。将第一和第二倾斜区域连接的隆起区域将径向靠外的那一侧与径向靠内的那一侧连接。与相关的第一绕组区段连接的第二绕组区段以相应的方式成形和布置,但是其中,第二绕组区段的狭槽插入件相对于第一绕组区段的狭槽插入件在定子中沿周向方向分别错开了一个狭槽地布置,从而线圈的两个绕组区段的狭槽插入件分布在总共四个狭槽上。
在该线圈上,第一和第二绕组区段以如下方式构造,即,布置在相应的狭槽中的第一和第二狭槽插入件的矩形引线的横截面的长侧在定子的周向方向上延伸,并且矩形引线的横截面的短侧在定子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由此,需要所谓的边缘缠绕。这引起了矩形导线在狭槽插入件与倾斜区域之间的过渡部处、但尤其在倾斜区域中的强烈弯曲,由此提高了引线损坏的危险或围绕导线的电绝缘部、例如漆部损坏的危险。在此,矩形引线以其横截面的长侧在周向方向上在狭缝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并且各附属于其中一个绕组区段的矩形导线在定子的径向方向上彼此堆叠。由此,以矩形导线形成的线圈除了其他优点之外还具有很大的机械强度。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729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温系统
- 下一篇:一种热封塑料膜生产用智能温控设备